2014 年 04 月 18 日 , ,

登山健行或慢跑時突然倒下的例子時有所聞;身體不適掛急診,結果留院觀察沒事,一出院就病發的情形也不少見。如果有穿戴式的行動醫療裝置即時監測身體狀況,在病況發生前提出警告,這些情形其實都不會發生。而運用台灣擅長的半導體技術製作行動醫療裝置,會比現有的方法更能大量製造降低成本,也能普及到更多民眾。

胸痛掛急診 持續儀器監控才有意義

穿戴式的行動醫療裝置,必須要做到產品的親合度與實用性,同時測量的結果必須為醫師專業角度所接受。在「2014掌握行動醫療照護關鍵技術研討會」中,台北科技大學電腦與通訊研究所教授李仁貴指出,急診病患常留院觀察4個小時,但什麼檢查也沒做,時間一到就出院,結果回家後病情又加重,留院觀察等於無效醫療。例如病人因胸痛掛急診,一般程序是抽血檢查與照12導程心電圖(EKG),如果沒事就留院觀察。但心電圖檢查因健保給付或無法持續檢查那麼久,因此有醫師表達希望有一些簡易的方式持續監控。

為此李仁貴、黃世鋒與馬偕醫院合作研發一套針對早期胸痛患者的持續監控系統,用來判定留院觀察的病患到底該不該時間一到就出院,或者已經有危險的徵兆,必須儘快治療。這套系統藏在衣服裡面,主要偵測心率與心電圖紀錄,再根據醫學判斷風險分數,到達一定標準就不該出院,而是馬上接受治療。

hospital old people▲急診留院觀察如果沒有持續監控,一旦出了院可能更危險。

李仁貴表示這套系統不但能解決病患主觀描述自己身體狀況的偏差問題,監控當中也不會干擾原有醫師進行的程序,但能夠即時提供治療建議。此外,許多人在慢跑時會聽音樂,目前李仁貴的一項研究就是透過透過耳機測量血氧、心率與體溫,如有異狀就會通知,這對民眾的健康將會有很大的幫助。李仁貴特別提醒大家2008年預定出任內政部長的廖風德,在上任10天前因為一次爬山活動而突然過世,如果他有戴在身上的行動醫療裝置,就會警告他根本不要出門,也就不會因心肺衰竭提早結束了生命。

半導體大量生產可降低成本

而行動醫療裝置從技術面來看,與傳統半導體技術結合,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主要是在可以大量製造進而導引成本降低,也就更能普及到一般大眾。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呂學士表示,以偵測 DNA 序列為例,傳統的做法過程較複雜,運用光學偵測工程也比較浩大。但是半導體技術可以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將已知 DNA 序列與目標物結合造成的電阻值改變,而設計電路去偵測電阻的變化;或是利用正負電相吸的原理,讓目標物正電特性與晶片接觸,然後同樣利用電子偵測看結果,兩者的做法都相對簡單。

medical chip

▲大量生產半導體技術為主的晶片,應用在行動醫療可大幅降低成本。(圖片來源:Oregon State University via photopin cc

呂學士表示,偵測出的訊號需要發送到外部的裝置如手機,因此需要發訊器,將所有相關裝置全部做在一個晶片上,就可以將偵測到訊號發送一次完成。除了感測元件,不管是什麼儀器如果有同樣一個處理資料的電路設計,如同電視機用的萬用遙控器,便可大量生產,降低成本,同時也能讓更多人有機會使用。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