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10 月 26 日 , , ,

美國德州有兩名護士因照顧已故伊波拉病患,相繼染上伊波拉,前不久西班牙一名護理師也遭感染,幾起事件接連發生,使全球力阻伊波拉疫情擴散的行動遭到致命打擊,也讓原本仍對疫情保持樂觀看法的專家學者,開始轉變態度並提出越來越不利的預言。

伊波拉在西非地區大爆發的關鍵是醫療資源不足,加上沒有正確的防護觀念與衛教守則,導致疫情一發不可收拾,目前為止有將近 9,000 人確認感染,死亡人數高達 4,493 人,致死率接近一半。雖然伊波拉在非洲造成重大災情,但在還未進入歐美地區前,各國政府都信誓旦旦,對外宣布已做了最充足的防護措施。

美國也無法完全掌握伊波拉的傳播

但從美國首例境內感染病患從確診到政府回應的態度可知,就連擁有最先進醫學技術的國家都還沒準備好,至少對防疫的許多細節都還沒弄清楚,美國疾病防治與預防中心(CDC)主任佛利登(Thomas Frieden)在記者會表示:「這名護士是因為在某些時候後違反安全規範而導致感染」,但到底是哪個環節出錯,到目前為止都還只是猜測,這種推諉責任的說法引起許多人的批評,雖然不久之後佛利登馬上道歉,卻已透露出美國其實無法完全掌握伊波拉的擴散。

14101701-01

(圖片來源:CDC Global CC BY 2.0)

更糟的是,可能連正式的規範都還未完備。全美護理師聯合工會理事長迪摩洛(Roseann DeMoro)就表示:「雖然 CDC 表示規範未被遵守,但護士卻說沒有任何規範。」不願具名的護士表示,當境外移入的病患鄧肯(Thomas Duncan)第一次到院檢查時,儘管已告訴院方他曾到過伊波拉疫區賴比瑞亞,院方卻將他打發回家,之後當他住院時,關於如何丟棄使用過的毛巾和床單枕套,院方也沒有指示,感染防治幾乎是漏洞百出。

感染防治必須關注所有細節

感染防治是一門關注所有細節的學門,無論是現在的伊波拉還是過去的SARS、流感,都非紙上談兵,也不僅是電影所描述的場景,例如戴口罩、穿防護衣、進入負壓隔離病房等,而是由許多細節所交織出來的堡壘。

這些細節可能包括:在流感期間,醫護人員治療患者時需注意病毒傳播的距離是 0.9 公尺還是 1.8 公尺;醫院可以用什麼方式鼓勵臨時清潔人員將病房打掃乾淨;該如何清理患者用過的毛巾枕套,這些林林總總的項目,都左右疫情是否能成功受到控制。

由於太微不足道,很少人感興趣,不僅要弄清楚在甚麼情況需要的防護措施,更要知道正確穿脫的程序,這些繁瑣步驟不僅容易出錯,更讓醫護人員隨時處在神經緊張狀態,加重心神上的負擔。就以洗手台的設計為例,首先水絕對不能潑濺出來,以免讓病菌接觸到身體,此外置放手套的架子很重要,必須放對位置,護理人員才不會分心忘了洗手。

但除非是醫療專業人士,要不然一般人對這些細節不是無所適從就是無感,這也間接影響政府投入的資源,大部分的醫院設備也都不齊全,因此有些醫界大老呼籲美國政府應重新制定伊波拉病患的照護方式,將確診的病患以安全的方式後送到曾受過照護訓練的醫院(目前全美國只有四間醫院有提供醫治伊波拉的專門訓練)。

14101701-04

(圖片來源:CDC Global CC BY 2.0)

此外,在找到治療伊波拉解藥之餘,院內感染防治的研究也很重要,這不僅能保護醫護人員免受伊波拉的感染,也能用於其它疾病的感染防治上,流行病學專家 Eli Perencevich 長期關注於此議題,他曾與同事合作出版《院內感染防治爭論》(Controversies in Hospital Infection Prevention

台灣因應政策

至於台灣目前因應的方式,疾病管制署表示經評估,雖然發生境外移入感染病例的風險較低,但已採取加強邊境檢疫及醫療公衛系統整備措施,全力防止伊波拉病毒感染在國內發生。疾管署也公布相關檢查表,並要求醫護人員應熟悉正確的個人防護裝備穿脫流程,也規劃動線將病人優先收置於負壓隔離病室等,以保障醫護人員的健康及病人安全。

雖然台灣曾在 2003 年經歷過 SARS 風暴,對處理高傳染性疾病較有經驗,新進醫護人員也受過相關訓練,但魔鬼藏在細節中,一不小心就會釀成大災難,甚至導致全民恐慌,因此必須格外小心謹慎。

(本文由 科技新報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