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 03 月 08 日

消化性潰瘍是指消化道受到胃酸或胃蛋白脢的侵襲而造成胃或十二指腸黏膜深層組織的損傷。消化性潰瘍的患者除了可能出現上腹部疼痛不適的症狀之外,還可能造成潰瘍出血、穿孔或十二指腸變形、阻塞等嚴重的併發症。

1.消化性潰瘍的成因為何?

在正常情況下,“胃酸及胃蛋白脢的攻擊力量”與“黏膜的保護能力”達到平衡;若是胃酸分泌增加〈例如喝咖啡或是處於壓力之下〉或黏膜防禦能力受損〈例如抽煙或服用消炎止痛藥物〉,則兩者無法平衡,便發生消化性潰瘍。一般而言,十二指腸潰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胃酸及胃蛋白脢的分泌過量,而胃潰瘍則主要是由於黏膜的保護能力發生問題。

2.幽門螺旋桿菌與消化性潰瘍有何關聯?

自從1983年幽門螺旋桿菌被發現以來,許多腸胃道病變包括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甚至胃癌等,都陸續被證實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幽門螺旋桿菌寄生於胃黏膜細胞的上層,會製造許多毒性物質或引發一些免疫反應,造成胃黏膜的損傷。目前已有許多方式可以檢查是否有此菌的感染。

3.消化性潰瘍要如何治療?

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依照其作用的機轉主要可分成三大類,包括制酸劑、黏膜保護劑以及胃酸製造抑制劑。制酸劑可以中和胃酸,目前主要用於病患疼痛的立即解除。黏膜保護劑可以包覆胃黏膜表面或刺激胃黏液分泌,因而具有保護胃黏膜的作用。

這類藥物有sucralfate、鉍膠體和前列腺素類藥物。胃酸製造抑制劑包括乙型抗組織胺受體阻斷劑以及氫離子幫浦阻斷劑,這些藥物都能有效減少胃酸的分泌,加速潰瘍的癒合,是目前消化性潰瘍治療的主力。由於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消化性潰瘍的復發有很大的關聯,目前也常使用所謂“根除療法”,即合併使用三種或四種藥物來治療〈其中包含兩種以上的抗生素〉,時間則為一至二週,有效根除率可達90%以上。

4.消化性潰瘍患者的飲食原則為何?

早期用來配合治療消化性潰瘍的飲食是在急性期喝牛奶,再逐漸換成溫和飲食〈一天六餐〉。但是目前並沒有確切的證明可以指出某一特殊的飲食可以延緩或促進消化性潰瘍的癒合,而是應依照病人對各類食物的耐受性給予適當的建議。雖然如此,仍有一些基本的飲食原則值得遵循,包括每日規律的三餐、定時定量,最好在一個輕鬆的環境下用餐,多增加高纖維食物的攝取量,避免抽煙、喝咖啡〈不論是普通的或去咖啡因的〉或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