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 03 月 08 日

昆蟲叮咬後的反應,不論是過敏性或毒性,在小兒科門診中均是很常見的。會叮的昆蟲主要包括蜜蜂、大黃蜂、蟻、火蟻,均屬於Hymenoptera 目?只有雌性昆蟲有含毒性液注射器,其中包含有毒的血管活性胺基酸或可誘發Ige反應的過敏性蛋白。

蜜蜂主要分為歐洲蜂及非洲蜂,兩種毒液均有相似的毒性及過敏性。然而,因為非洲蜂較有攻擊性且常是一大群,所以常常因大量毒液而致人於死。蜜蜂叮螫後刺會脫離導致其死亡。火蟻的叮螫也日漸普遍,主要會在被叮處留下明顯的無菌小水泡。

昆蟲叮螫後的反應包括︰發紅、發癢、疼痛、腫脹及局部硬塊,通常會持續數小時而且冰敷通常會改善不適。適當的抗組織胺及局部麻醉劑也可以緩解症狀,有時候也會發生較大範圍的反應,造成5~10公分的腫脹(有時更甚);腫脹可持續24~48小時,但是反應可能會持續7~10天以上。

雖然少於1%的小孩會發生全身性的反應,可是一旦發生的話,有時是會有生命威脅的。通常是Ige誘導的全身反應造成,諸如蕁麻疹、血管性水腫、搔癢、上下呼吸道阻塞、支氣管痙欒、呼吸急促、低血壓、休克、頭暈、噁心、嘔吐、腹瀉、腹痛以及意識喪失等。有時候,全身的皮膚反應,包括潮紅、癢、蕁麻疹及血管性水腫也被視為全身性,即便沒有牽涉到其他器官系統。

大多數被叮螫過的人在下一次被叮時,並不會有更嚴重的反應,即便曾有大範圍的局部反應,發生過敏性休客的危險性少於5%。其他較少見的延遲性反應如血清疾病、腎絲球腎炎、腦炎、心肌炎、血管炎、polyradiculitis及神經炎。

在昆蟲叮螫過後,留在皮膚上的刺必須拔除,特別是蜜蜂的刺會有毒液囊,在拔除時要特別小心,以免過度擠壓造成更多毒液的釋放。

被叮螫處要用肥皂及水清洗乾淨,立即的處置如皮下注射腎上腺素,主要是為了防止全身性反應如過敏性休克的發生。注射後可再給予抗組織胺、點滴注射、類固醇、B-aqonists、氧氣、第二型組織胺阻斷劑及血管收縮劑等。

一般對曾發生過叮螫後全身性反應的患者,可考慮抽血或皮膚試驗找出毒液的特殊抗體。皮膚測試(不論是以昆蟲毒液或昆蟲的萃取液)會比抽血檢測的敏感度高。現有的標準化皮膚毒液試驗前包括wasp、大黃蜂、yellow hornet、蜜蜂以及white-faced honet bites ,其他如火蟻萃取液或混合vespid毒液萃取也都有現成試劑。皮膚試驗可用針刺法或皮下注射法,一般還是先用針刺法。

在歐洲地區,有時候會對曾有昆蟲叮螫過敏史的病患,進行所謂控制性叮螫激發試驗。有研究發現將近15%因激發試驗引起過敏的患者,對螢光免疫吸收試驗或皮膚試驗是呈現陰性反應的。

毒液免疫治療可防止97%的叮螫後全身性反應,對16歲以上的人,免疫治療對全身性反應,包括皮膚的反應均可改善。免疫治療主要是經由皮下逐漸注射增量的毒液萃取物直到達成維持劑量。一般是每隔一週注射一次,之後逐漸增加時間間隔直到8~12週一次。一般做毒液免疫治療要注意的危險性包括︰紅腫、發癢或其他較嚴重的全身性反應及過敏性休克。如果皮膚測試變成陰性結果或血清毒液專一性免疫球蛋白E偵測不到時,就可以停止免疫治療了。

另外有許多患者在治療3~5年後,在被叮螫後不再發生全身性反應,即使他們的皮膚測試仍為陽性也可以停止治療,但是對於曾有過嚴重全身性反應的患者而言,最好是能持續治療。

凡是被昆蟲叮螫後曾有過明顯反應的人,平時應該要小心避免再被叮螫,盡量少穿太花俏、顏色過份明亮的外衣,最好要戴帽子、穿鞋襪。在戶外工作或進行園藝活動時最好將手套戴上。少用有味道的產品,諸如香水等。特殊針對有刺昆蟲的殺蟲劑可考慮使用,對於特別易有過敏反應的患者,加強衛教並最好隨身攜帶急救用的腎上腺素注射劑。藉由良好的衛教及使用免疫療法可有效降低發生嚴重且致命的昆蟲叮螫反應的危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