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美國研究人員已經確認兒童「感覺統合失調」在大腦中的影響範圍,跟其他常聽到的自閉症、亞斯柏格症、注意力缺乏過動症(ADHD)等皆有所不 同,也就是說感覺統合失調不是附帶於某一種疾病的症狀,而是它本身就該視為一種獨立的疾病。這代表過去對於上述眾多疾病的檢測與治療有重新調整的可能,對於單純的感統失調,也必須考慮排除其他疾病的因素單獨治療。
 

感統失調還不是一種「正式」的病

過 去感覺統合失調(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s, SPD)經常被忽略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經常伴隨著ADHD或自閉症出現,而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中,也沒有列入這 個項目,因此精神病醫生與心理學家就容易忽略病患是否具有這種疾病。研究計畫的資深執筆人、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放射與生化造影及生物工程博士 Pratik Mukherjee說,過去一直缺乏對感統失調的實證,不過現在已經有基礎可以去建構更容易進行診斷工作的工具。

領導研究的 Elysa Marco醫師則說,這些孩子通常被稱為「不同步小孩」,他們的語言發展正常,但情緒調整與注意力方面失調,他們較不能有效處理周遭的各種訊息,在團體中 容易被冷落或被霸凌。」「當我們進一步瞭解這些孩子們的處境,不但能夠幫助到許多家庭,我們對於大腦訊息處理的過程也能有更多瞭解,尤其是針對像自閉症與 ADHD,奠定更寬廣的研究基礎。
 

訊息不同步造成處理困難

研究團隊利用比現在醫院的磁振造影(MRI)更先進的「擴散張 量磁振造影技術」(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透過觀測水分子的細微移動,獲得大腦白質層的各項訊息,例如神經纖維的分佈。他們找來16名8到11歲具有感統失調症狀但沒有自閉症或早產的孩 童,並將他們的數據與24個正常發展的小孩數據加以比較,父母親對於孩童的日常行為觀察也做為輔助資訊。

他們發現,白質層的異常主要發生在 腦部後方負責聽覺、視覺與觸覺等系統處理訊息的連繫功能,以及左右兩個半腦在這方面的連繫功能。與這些細微組織異常關連性最深的要屬聽覺連繫的部份,視 覺、觸覺、多感官整合與注意力缺乏的關連性相對而言較小。這些細微組織的異常,造成感官訊息傳輸的時序(timing)異常,因而造成多感官訊息的統合過 程變得困難,甚至無法統合。

130709143532-large
▲上圖顯示感統失調的案例腦部水分子擴散的情形,與正常情況有所不同。(圖片來源: UC San Francisco)

Mukherjee 說,在自閉症與過動症的案例裡,多是前額葉白質層造成影響,因此他們的發現可以說是在神經解剖學的領域中提供了顯著的證據。Marco則說,人們還不相信 這個說法,因為這是第一次有人拿正常小孩與感統失調小孩的腦部運作進行比較,未來,他們還將進一步瞭解感統失調的孩子在基因異常或因早產造成的腦部損傷所 帶來的影響。
 

不要輸在感統失調

根據這項研究,我們瞭解感覺統合失調是大腦在各種感官的統合過程發生問題,因此最容易瞭解 的症狀,就是孩子學習能力低於一般小孩,一般人會認為是「比較笨」,比方不容易學會綁鞋帶、跳繩,動作類的電玩遊戲也會玩不好。另外一些症狀像是喜歡轉圈 圈、不喜歡肢體碰觸、不喜歡剪頭髮、平衡感較差、力量控制不精準等等。

感覺統合失調的治療,最常見的就是職能治療,形式上很像一群孩子玩遊戲,但職能治療師會在旁邊監看每個小孩的治療過程、控制進度與個別的調整,讓孩子在類似遊戲的環境中強化他不擅長的動作,以刺激大腦運作改善感統失調的問題。

Exif_JPEG_PICTURE
(圖片來源: 台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部)

科 學家還會繼續研究下去,或許終有一天,感統失調也會被列入DSM成為不再被忽視的疾病,到那時可能也已經發展出更多療法。至於現在,如果孩子發生這些現 象,我們必須瞭解到「不一定跟ADHD、亞斯柏格症或自閉症有關」,不用過度恐慌,重要的是要跟醫師緊密溝通,找出真正的病因,才能對症下藥,所謂「不要 輸在起跑點」「孩子的未來不能等」 之類的口號,要放在這個地方才有真正的意義。

(封面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相關資料
Abnormal white matter microstructure in children with 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s
Science Daily: Breakthrough Study Reveals Biological Basis for 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s in Kids
行政院衛生署:認識感覺統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