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 年,萊姆病在美國康乃迪克州的萊姆市大流行,因此得名,在美國,萊姆病相當盛行,以往認為美國一年有 2 萬到 3 萬例的萊姆病案例,但是美國疾病管制局表示,根據一項最新的統計調查,真正的案例數量可能是過去所以為的 10 倍之多。
雖然美國規定萊姆病要通報,但是美國疾病管制局很明白靠人通報不可靠,這項調查統計來自於 7 個實驗室的檢驗結果資料、國家病人調查的資料,以及保險資料,結果發現實情果然遠比通報的嚴重,每年美國恐怕有超過 30 萬例的萊姆病病例。
美國疾病管制局表示,這顯示萊姆病對美國來說是極大的健康威脅,亟需防治。美國萊姆病主要分布於 13 個州:康乃狄克州、德拉瓦州、緬因州、馬里蘭州、麻州、明尼蘇達州、新罕布夏州、紐澤西州、紐約州、賓州、佛蒙特州、維吉尼亞州,與威斯康辛州。這次新的調查統計所查出的病例,仍然來自這 13 個州,並沒有新州列入。
▲美國萊姆病主要分布。(photo: ehp)
台灣也有本土性萊姆病案例
萊姆病的傳染方式,是各種硬蜱(蝨子)從動物宿主身上得到伯氏疏螺旋體,叮咬人類時,蜱身上帶源的伯氏疏螺旋體傳染給人,因而得病,台灣疾病管制局網頁上寫近年來臺灣病例都是境外移入個案,但實際上早已有遭蜱叮咬傳染的本土性萊姆病的案例,國內的萊姆病有可能比想像的還多。
萊姆病的早期症狀是皮膚病出現游走性的圈狀紅疹,此時若及早就醫,投予抗生素,通常均可痊癒,不會有後續症狀,但若沒有處理,接下來會有發燒、喉嚨痛、疲倦、淋巴結腫大等症狀,而幾週、幾個月甚至幾年後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肌炎、關節炎、心肌炎、腦膜炎、脊髓炎、顏面神經麻痺、週邊神經炎、神經根炎等。
▲當身上出現游走性的圈狀紅疹,有可能得到萊姆病,此時若及早就醫,投予抗生素,通常均可痊癒。(photo: By Hannah GarrisonJongarrison at en.wikipedia [CC-BY-SA-2.5], from Wikimedia Commons)
如何預防萊姆病
美國的萊姆病是原本所知的十倍之多,那到美國旅行要怎麼辦?如果你要去的州,並非有萊姆病的 13 州,那就可放心,若在 13 州內,則到郊區或野外時,穿著長袖長褲,並噴上驅蟲劑,以避免遭到叮咬,在美國,傳播萊姆病的主力之一是鹿蝨,而美國往往在郊區住宅區內就有鹿四處閒晃,啃食院子的樹葉或草皮,並不是到荒郊野外才會遇上鹿,這也是萊姆病流行的原因之一。
此外,野外活動後,隨時檢查自己衣物上有沒有沾上蝨子,把牠們拍掉,以免帶回家中,也檢查自己有沒有被咬,萬一發現被蜱咬了,不要慌亂,也別把牠打死或捏碎,找一隻鑷子來,從盡量貼近皮膚處,夾住蜱頭部的口器,也就是說刺進皮膚的部位,小心把牠拔出來即可,通常要被叮咬 24 小時以上才可能感染萊姆病,所以如果很早就發現被咬,那得病機會很低,如果你還是擔心的話,可以預防性的吃抗生素。萬一還是不幸被感染,一旦發現自己身上有一圈圈的游走性紅疹,記得即早就醫,並告訴醫師最近的旅行地區,以利醫師判斷。
▲萬一發現被蜱咬了,找一隻鑷子來,從盡量貼近皮膚處,夾住蜱頭部的口器,小心把牠拔出來即可。(photo: ehp)
(cover: Scott Camazine/Scienc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