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滋病(AIDS)握手會傳染?在世界愛滋病日前夕,台灣醫界觀察仍認為社會普遍存有對愛滋病的錯誤認知與對感染者的歧視,造成部份感染者自暴自棄不願接受治療,但卻不知道近30年來愛滋病治療大幅進步,按時服藥不但可降低96%傳染風險,八成以上身體裡測不到病毒,愛滋病已經是可以控制的慢性病。
治療後降低96%傳染風險
台灣方面統計,至2013年10月底歷年來的愛滋感染者有26148人,包含發病但治癒有22006人,佔84%,至2012年底的資料中,存活的感染者有服藥的佔比為60%,其中有8成患者服藥後體內病毒數量低到測不到。
判斷愛滋病病況,體內的 CD4淋巴球數值是個指標,200以下必須立刻接受治療,350水準則是鼓勵治療,500以上可以不服藥,但需定期追蹤,並特別注意身體健康。不過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林錫勳指出,雖沒有立即危險,但可能會加速其他疾病的進程,例如C型肝炎一般人可能用20年時間慢慢惡化,但未服藥的愛滋感染者大約只需要7年。
林錫勳表示,疾病管制署於2013年開始放寬用藥給付標準,擴大預防性投藥範圍,研究亦顯示感染者及早治療可降低96%傳染給其他人的風險。至於統計中的死亡數字,他表示很多感染者往往是病發才就醫,到那時候很高機率回天乏術。
愛滋病毒非接觸、飛沫傳染 日常生活根本沒事
林錫勳表示,愛滋病發展到現在,已經是慢性病,可治療也可預防,愛滋感染者不願就醫者,多數是因為怕被發現或怕被排擠等心理或職場因素,在健保給付制度下,費用並不會造成負擔,加上隨著科技不斷演進,過往服藥一天數次,藥物一大把,現在已演進到一天一、兩次,一次三、五顆,國外還有藥物已可一天一次,一次一顆。
愛滋病衛生教育的宣導不足造成社會各階層產生對未知的恐懼,連醫學界人士都有錯誤認知。愛滋病首例個案是1985年出現,然而直到2002年台灣都曾發生一位陳姓眼科醫師感染愛滋,病情受控制卻仍無法恢復工作的情形,可見對於愛滋病連醫護人員都可能只是停留在「好可怕→快閃」的表面層次。
林錫勳指出,愛滋病透過體液傳染,而日常生活中與感染者接觸不會被傳染,美國有一百萬愛滋感染者,但從未傳出與其共同生活的家屬有被傳染的案例。傳染的途徑有幾種:
1.性行為:陰道與肛門性行為。至於口交牽涉到的唾液,病毒含量甚低,除非是口腔裡有傷口或流血,一般情形並沒有感染的案例。
2.血液感染:輸血、器官移植等血液交換,或是被帶有感染愛滋病血液的針頭扎到等情形。
3.母子垂直感染。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下的HIV-1病毒。(圖片來源:CDC/C. Goldsmith)
冰山下的危機比較大
當社會大眾對愛滋病不瞭解,產生錯誤認知,擔心被傳染,結果讓感染者感受到歧視意味,工作沒有保障,其實造成的危害要比社會大眾抱持平常心要大。林錫勳指出,「冰山下的危機比較大」,當社會大眾或感染者的親友不願接受感染者,反而會造成他們缺乏接受治療的意願,就如同逼迫他們變成水面下看不到的冰山。
他特別提及感染者面臨的工作環境,常常是排擠甚至是要求離職,在應徵時,例如餐飲、旅遊、航空業等常要求做愛滋病毒篩檢,他的學生在求職時也還會看哪些醫院有做篩檢,就會避開。
他提醒各界「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四條規定應保障感染者的合法權益,而且從正向看,研究也顯示當社會愈友善,愈沒有被社會歧視或屈辱者治療配合度高出三倍。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台灣愛滋病學會發起「I C.A.R.E.精神」,期望社會多認識愛滋病,不再歧視感染者,也才會對自己有益。
結論
1.社會持續歧視愛滋病感染者,只會將感染者逼入死角,自暴自棄、拒絕治療,到頭來對社會大眾反而是潛在的威脅。相反地,友善對待感染者,鼓勵他們面對人生困境,願意接受治療的人數增加三倍。
2.現在醫學技術,接受愛滋病治療規律服藥,八成感染者測不到病毒,傳染給別人的風險減少96%。
3.愛滋病只透過性行為、血液與母子垂直傳染。性行為請戴套。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