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03 月 15 日 , ,

許多民眾看病往往因為身體多處不舒服而掛很多科,加上各種檢查得跑醫院很多次,結果有可能其實是同一個疾病造成。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從事30年基因相關疾病的研究,已經進入單一疾病整合各科別看診的新模式,除結節硬化症與唐氏症,未來將再推兩種整合型門診,對國內醫療看診模式帶來新的啟發。

亞洲第一個結節硬化症整合門診

許多基因醫學相關疾病的症狀是橫跨多個器官系統的,因此病人往往必須在3-5個不同科別的醫師門診看病,門診與安排檢查的時段都不同,病友或家屬常來回奔波;更重要的問題是,個別醫療人員往往針對本身專科進行診治,很難有全面性的協調。


▲整合性門診可以解決病患各種門診與檢查要跑好幾趟的問題。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導的整合性門診,從2010年7月創立結節硬化症整合型門診就開始了,每年就診人次由490人次增加到3353人次,臺灣將近半數的結節硬化症病友(健保署登記個數為480位)均在臺大醫院接受固定追蹤與治療;2013年11月又開辦唐氏症整合型門診。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沛隆表示,單就結節硬化症來說,台大的整合性門診在亞洲是第一個,美國有類似但為數不多,台大目前還在研究再推一到兩種疾病的整合性門診。

一次掛號看多位醫師

需要整合性門診的病患,每次就醫平均接受3-6位醫師的診治,個案管理師或基因醫學諮詢師會引導病患在不同診間穿梭,也就是掛一次號,就可以同時看到不同科別的醫師。

同一個病患,在不同科別醫師之間透過電子病歷或定期會議的個案討論中建立連繫,就不會產生各自為政的情形。這種情況有一點點類似一齣美國影集「怪醫豪斯」(House MD)描述的醫療過程,一個診斷醫學部有幾位醫師共同診斷一位病人。對此陳沛隆笑說,還是有些不同,那是一個正式部門,有一個主管監督,整合性門診則是各科醫師共同運作。


▲掛一次號就可以看相關的幾位醫師

技術與成本考量都是挑戰

整合性門診在概念上不難理解,甚至可能引發「為何不早做?」「規模放大納入其他疾病」等看法,但現實層面有不易推行的因素。陳沛隆說明整合性門診的做法,跟現有一般門診制度在醫師、時間與診間等方面必須協調,才有辦法辦理。

時間方面,一般門診是一週輪迴一次,因此當某一週某個時段撥給整合門診後,另外三週同一時段就無法給一般門診使用。診間方面,在診間的安排方面往往需要同時安排8到10個診間,同樣地,同一時間各科醫師的工作時間也必須協調配合,規模龐大,因此就技術上與成本考量上都是挑戰。

不過由於目前已開設兩個整合性門診,也就代表還有兩週的時間與診間可以協調另開兩個不同疾病的整合門診,陳沛隆表示有此規劃,但還未能公佈。


▲整合性門診其實面臨時段、診間使用等技術性挑戰(圖片來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

陳沛隆也指出,整合性門診目前仍是由各科醫師依需要轉介,民眾在掛號系統中看不到相關資訊,民眾可以先跟各科醫師溝通,由醫師瞭解病況再看是否轉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