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黃斑部(Macula)」嗎?黃斑部能產生中央視力,閱讀、開車、辨識臉孔都要靠它,是人類視覺系統中最重要的功臣。但並不是每種生物都有這麼先進的構造,而不同動物中黃斑的形狀也可能不一樣,如家兔黃斑區為一條橫線。
黃斑部位於視網膜上,正對著瞳孔,在眼睛最後面的位置,擁有人體中含量最高的玉米黃素和葉黃素,略呈黃色而謂之「黃斑部」。黃斑部佔視網膜面積的5%,直徑約5-6mm,黃斑部是光線進入眼球的焦點所在,能接受光影並分析、放大,並傳送到大腦視覺皮質中樞,可以使人眼分辨黑白及色彩影像,產生中心視覺,負責眼前約15吋電腦五分之四大小的視力範圍。
(黃斑部為光線聚焦處。圖片來源:The Angiogenesis Foundation)
其實人類在剛出生的時候,黃斑部並沒有發育完全,因此嬰兒的視力與發育完全的成年人大不相同。在母腹中9個月時,葉黃素才進入嬰兒眼睛當中,但由於感光細胞尚未發育,嬰兒出生時僅能辨別黑白明暗,也無法追視一個物體。此時小寶寶雖然會打開雙眼看東西,但尚無對焦能力,兩眼的移動也不協調。
這是由於黃斑部中心小凹(foveola)中負責接受色彩的視錐細胞(cone cell)尚未發育完成,故出生一個月前,嬰兒的視線模糊一片,只有明暗感。這個階段,嬰兒的瞳孔很小、對光很敏感,不宜被太亮的光源照射,因此環境光源多選擇溫柔的黃光較好。
至少到2個月,視錐細胞密度開始增加,嬰兒可以看到紅色;至少半歲之後,就能看到完整的色彩,同時也發展出固視的能力,因此嬰兒可以和母親互動,例如餵奶時抓奶瓶、看著母親的眼睛等等。在一生當中,皆倚靠黃斑部得以專注注視事物。
黃斑部也有「三高」
黃斑部負責人類95%視覺的生成,需要大量養分,因此也有「三高」:高能量、高脂肪、高微血管密度。每單位脂肪能產生單位蛋白質、醣類兩倍以上的能量,故整顆眼球周圍皆由脂肪包覆,以產生足夠能量,黃斑部也是人體「氧化壓力」最高的部位,脈絡膜上細密的微血管除了將養分帶來,也將氧化作用產生的有害物質搬運離開眼部組織。
(黃斑部位在視網膜上,由綿密的微血管供應大量能量。
圖片來源:The Angiogenesis Foundation)
黃斑部的構造極為精緻,也為人類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但黃斑部病變引發的眼疾會導致失明,美國有近五分之一的新產生的盲人便是肇因於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黃斑部的保健與醫療已越來越受醫界重視。
(封面圖片來源:John Morgan via flickr cc)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