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病毒(Ebola)出血熱二月在幾內亞爆發,肆虐西非,迄今已有 1,323 人染病,並奪走 729 條人命,上個月歐洲和亞洲都傳出疑似病例,所幸證實並未染病。該病毒目前無藥可治,美國《自然新聞》(Natural News)創辦人 Mike Adams 撰文呼籲,現在個人可以做的,就是吃好、睡好,積極加強身體的免疫能力。
伊波拉病毒的傳染途徑
伊波拉病毒被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列為第四級生物危害(一到四級,四級最高),喜歡活動在潮溼、陰暗的環境,不會造成典型的空氣傳染,但會停留在空氣中的懸浮粒子上,如病人咳嗽、打噴嚏而飛濺出來的細小唾液微粒,還有血液、精液,因此只要不直接接觸病人或身上沒有傷口,感染風險其實相當低。
漂白劑、陽光可以殺死伊波拉病毒
消毒是所有防疫措施的重點,已知漂白劑的成分次氯酸鈉(sodium hypochlorite)、甲醇(methyl alcohol)和紫外線都能殺死伊波拉病毒,這也是為什麼陽光強烈的沙漠地帶找不到太多伊波拉病毒,這也是為什麼這次西非伊波拉病毒出血熱疫情主要發生在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偏遠村莊的原因。
仍有患者康復 應加強個人免疫力
雖然伊波拉病毒出血熱致死率高,但要記住,仍有 5-10% 的人感染後痊癒,這可能跟他們的免疫系統功能較好有關,Mike Adams 呼籲,不要再做讓自己免疫能力下降的事情,如隨意熬夜、吃垃圾食物、吸菸、久坐不動、不曬太陽、接觸化學致癌物質(殺蟲劑、除草劑、草甘磷)等等。
台灣民眾前往疫區 應自主監測健康
疾管署提醒欲前往西非疫情發生地區的民眾,應提高警覺,並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與手部清潔,避免接觸有病或死亡的動物,特別是猿猴類,亦不得食用野生動物,尤其是猿猴的肉。返國後 21 天內,應自主健康監測,如出現有發燒、嘔吐、腹瀉、皮膚出疹等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首圖來源:U.S. Pacific Fleet via flickr cc)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