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腸道微生物群的相關議題甚夯。權威世界消化醫學期刊 Gastroenterology去年5月即出版腸道微生物相之於健康與疾病(The Gut Microbiome in Health and Disease)專刊。去年9月台灣消化系醫學會之教育研討會亦以「腸道菌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為主題而廣受注目。101年8月本誌封面故事即為「益生菌與人體健康專刊」。99年9月本誌一篇「健康之道,首在保腸」中亦對此議題有多所著墨。

腸道之微生物群

人體腸道住滿無比巨量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黴菌、原蟲、寄生蟲。單就細菌而言,數目就高達百兆以上,種類千百種,重量達1公斤之上,細菌的代謝副產物還提供人體10%熱能來源。人體70%以上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而腸道菌整體可視為人體的一種器官,而且是十大必要器官之一(註)。腸道細菌對人而言,可分為好菌(益菌、共生菌),占10~20%。壞菌(害菌、致病菌)占20%。以及中性菌(伺機菌、條件致病菌)占60~70%。中間菌平時不好不壞,但會伺機變好變壞,端視何者佔優勢而靠攏。

腸道菌依其停留生長在腸道的時間,分為長住(永久居留)及過客(外來)菌,過客菌停留數天即排出體外。腸道之共生菌能與宿主人體和平共存、共生互利,形成所謂的「人體超級生物體」。好菌的發酵作用,有益人體。壞菌的腐敗作用,使人生病。健康時,共生菌呈免疫耐受性。生病時,病原菌有免疫攻擊力。腸道菌數量以大腸最多,小腸次之,胃最少。這些腸道菌落形成之菌-腸-腦軸(microbiota-gut-brain-axis)調控神經傳導、內分泌、消化、代謝、免疫作用、因此與全身之各種生理及疾病都有密切的關聯。

腸道之好菌、壞菌及中間菌

腸道細菌中較常被提及者,屬於好菌的有:

(1)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包括嗜酸乳酸桿菌(A菌)、乾酪乳酸桿菌(C菌、凱氏菌)、鼠李糖乳酸桿菌(LGG)、代田菌、副乾酪乳酸桿菌、加氏乳酸桿菌、唾液乳酸桿菌、植物乳酸桿菌、短乳酸桿菌、洛德乳酸桿菌、芽孢乳酸桿菌、保加利亞乳酸桿菌(LB)、嗜熱鏈球菌(ST)、脆弱類桿菌、芽孢酪酸桿菌(CBM、宮入菌)等。

(2)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包括雙叉雙歧桿菌(B菌、比菲德氏菌)、長雙歧桿菌(龍根菌)、短雙歧桿菌、乳酸雙歧桿菌(雷特氏B菌)、嬰兒雙歧桿菌、成人雙歧桿菌等。

(3)布拉氏酵母菌。

(4)乳酸腸球菌、枯草芽孢桿菌等。而屬於壞菌的有:困難梭狀芽孢桿菌(困難腸梭菌)、產氣梭狀芽孢桿菌(魏氏梭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病原性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克雷白桿菌、沙門氏桿菌、志賀氏桿菌、曲狀桿菌、霍亂弧菌、仙人掌桿菌、細梭菌、鏈球菌等。另屬於中性菌的有:非病原性大腸桿菌、糞鏈球菌、脆弱類桿菌、厭氧性鏈球菌、酵母菌、黴菌(真菌)、麴菌、真細菌(優桿菌)等。

益生菌與益菌生

益生菌(Probiotics)之定義為,給予適量補充時,對宿主有益健康的微生物(活菌)。絕大部分的益生菌就屬乳酸菌,它能分解醣類代謝產生乳酸、醋酸、丙酸、丁酸、短鏈脂肪酸,可以酸化腸道環境,抑制害菌增殖,調節菌叢平衡,改善消化,腸蠕動,提升免疫,預防過敏、感染,增加維生素、酵素、干擾素合成。常見的有乳酸桿菌、雙歧桿菌、酵母菌及其他球菌,桿菌。而益菌生(益生元)(Prebiotics)則指透過飲食補充,可增加腸內益菌生長(養菌)之物質,包括寡糖(低聚糖)、膳食纖維(水溶性、非水溶性),及某些中草藥等。

含有益生菌及益菌生兩者成分的製劑稱為合生元(助生質)(Synbiotics)。而利用多種共生乳酸菌培養後,將菌體物質及其分泌物萃取之產物,稱為益生素(Biogenics),亦稱乳酸菌生成物質萃取物(ALBEX)。而含益生菌,益菌生及益生素三種功效之物質稱為益生源素(Probiogenics)。

腸道菌群與人體之疾病

根據以往的研究指出,腸道菌群的生態失衡(dysbiosis)時,可能與人體種種的疾病有著某種程度的關聯性。包括:

(1)胃腸道:抗生素相關腹瀉(偽膜性大腸炎)、旅行者腹瀉、炎性腸疾(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腸躁症、大腸息肉、憩室症、痔、大腸癌、腸漏症候群、乳糖不耐症、乳糜瀉症、幽門桿菌感染。

(2)肝膽:非酒精性肝病、肝炎、酒精性肝病、肝硬化、肝性腦病變、膽囊結石。

(3)新陳代謝:肥胖、糖尿病、代謝症候群、高膽固醇、老化。

(4)過敏免疫:自體免疫疾病、食物、花粉過敏症、類風濕關節炎、氣喘。

(5)心血管: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

(6)皮膚:異位性皮膚炎、濕疹、痤瘡。

(7)泌尿生殖:泌尿生殖道炎,細菌或白色念珠菌陰道炎、乳癌。

(8)神經精神:唐氏症、憂鬱症、焦慮症、燥鬱症、失智症、自閉症、厭食症、記憶力減退、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巴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

腸道菌群與人體消化道或消化道以外之各種疾病皆息息相關。由於每個人的腸道菌落皆不相同,且具有多樣性(diversity),每個個體之間雖然是大同小異的,但會因年齡、外在、內在的環境因素而改變。近年來所謂的「個人化」之醫療模式,對腸道菌群的處理對策,亦同理可用。

早期對於偽膜性大腸炎復發或炎性腸病之治療,使用了糞菌移植(fecal bacterial transplantation)來治療而能得到改善,接著也有了糞菌膠囊(pour pill)之口服療法,乃寄望能以健康人之菌群來改變病人之腸道菌群,進而改善病況。而利用瘦鼠之糞菌來餵食胖鼠,可以使胖鼠達到減肥之研究,得知腸道菌群會影響宿主進食型態,進而影響代謝功能,可達到減輕體重的目的。最近精神益生菌(Psychobiotics)的研發與應用,方興未艾,連結了胃腸道與神經心理醫學領域,期待將來有良好的成果展現。

註:十大必要器官為呼吸、循環、消化、泌尿、內分泌、神經、運動、皮膚、生殖、免疫。

本文授權自長庚醫訊。

延伸閱讀

    回覆 # 1F
    2022-12-24 08:01:04 發表

    Thank you for great article. I look forward to the continuation. https://izmirmerkitevdenevenakliyat.com/Balcova-Evden-Eve-Nakliyat

    回覆 # 1F
    2022-12-09 03:09:13 發表

    But wanna say that this really is quite helpful Thanks for taking your time to write this.

    回覆 # 1F
    2022-12-03 23:15:05 發表

    Thank you for great article. I look forward to the continuation. https://freehorseracing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