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NEWS

貧血不要亂補鐵劑 以免提早再見!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不少人頭暈、貧血、容易疲累時,以為自己缺鐵,便會自行買鐵劑、葉酸等營養補充品,希望這樣可以改善貧血症狀。不過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常務理事、馬偕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張明志醫師提醒,貧血不一定是缺鐵造成,像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就可能造成貧血症狀,這類患者若亂服鐵劑,鐵劑就會長時間沉積於體內,不只造成各器官傷害,甚至也會危害生命。

貧血≠缺鐵 必須靠醫師診斷
張明志醫師分析,許多老人家習慣將貧血稱為「缺血」,因此造成很多人以為貧血就要先補鐵,但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問題在於骨髓功能出現異常,不只缺鐵造成,如果透過食補、藥補拼命補鐵,不但無法改善貧血,還會造成鐵質過多,引起生命危險。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臺大醫院檢驗醫學部、內科部醫師周文堅指出,當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患者因接受輸血治療、大量補鐵,導致體內各器官出現鐵質堆積,在腦下垂體堆積就會影響發育,或造成不孕症;在胰臟堆積,就會引發糖尿病;在肝臟堆積會引起肝硬化;若在心臟堆積,就會造成心臟衰竭。患者若接受排鐵劑治療,有助延長存活期。

台灣患者發病年齡 提早至50-60歲
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常見症狀除了貧血,還包括疲倦、出血、發燒、體重下降等,男女患者比率約2:1,雖然患者多屬60-70歲年長者,但因人種基因不同,在台灣,患者平均發病年齡提前至50到60歲,甚至有不少患者不到40歲。

慎選治療策略 延長存活期
周文堅醫師解釋,骨髓化生不良反應依患者風險高低,後續產生急性白血病的機率也不太一樣。以中高風險族群來說,治療方式可歸納成化療、去甲基化藥物與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等,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雖然是唯一可治癒方法,但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目前已知運用去甲基化藥物,可減緩病情進展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醫師也提醒,少數服用排鐵劑患者可能產生皮膚癢、腹瀉、腎功能變差等副作用,去甲基化藥物則可能造成血球下降、體力差、吃不下飯等副作用,需要定期追蹤用藥後的身體狀況。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961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貧血不要亂補鐵劑 以免提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