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NEWS

醫學名詞解釋-膽固醇結石(Cholesterol Stone)、膽色素結石(Pigment Stone)

膽固醇結石(Cholesterol Stone)

 

歐美國家的膽結石超過八成是屬於膽固醇結石。膽汁的組成主要有三個成份:膽汁酸、磷脂質、膽固醇。其中膽固醇的濃度如果過高,就形成所謂過飽和的狀態。當膽汁進入膽囊內儲存時,其中的水份會被膽囊壁吸收,這時這種過飽和狀態的膽汁就可能結晶沉澱,時間一久就會進一步鈣化形成硬的結石。膽固醇結石的好發族群有所謂“F4”:女性(Female)、四十歲後(Forty)、肥胖(Fatty)、多子(Fertile)。肥胖或高油脂飲食會增加肝臟內膽固醇的合成,使膽汁內的膽固醇濃度上升。女性荷爾蒙會促進血中膽固醇進入肝臟,而黃體素則抑制膽固醇在肝內佇留,將膽固醇排入膽汁。膽汁酸也是經由膽固醇轉化而來,年紀增加膽汁酸的製造會減少,使膽汁內的膽固醇與膽汁酸比例失衡。最後,禁食過久或懷孕狀態會造成膽汁在膽囊內滯留,也是膽結石形成的重要因素。

How to treat

由於多數膽固醇結石的患者並無症狀,因此目前並不主張積極的治療。對於有症狀的患者,可採用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術後六個月內可能會有腹瀉的情況,但多數會自行改善。口服藥物治療有去氧熊膽酸(UDCA),但只適用於小於1公分而且尚未鈣化的結石。至於使用蘋果汁、瀉鹽、橄欖油等所謂“肝膽排石法”,目前並無證據顯示有效。

 

膽色素結石(Pigment Stone)

 

台灣在過去物資匱乏的年代,常見的膽結石並非膽固醇結石,而是所謂的膽色素結石。膽紅素是體內衰老的紅血球分解後,血基質在肝臟代謝的產物,通常以結合型膽紅素排入膽汁中。如果因為營養不良等因素,導致細菌或寄生蟲等在膽道內孳生,就會將結合型膽紅素轉化為非結合型膽紅素。由於非結合型膽紅素不溶於水,因此容易沉澱形成膽結石。

How to treat

膽色素結石以口服去氧熊膽酸治療無效,對有症狀的患者只能使用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值得注意的是,膽色素結石的患者也常合併肝內膽管結石與反覆性膽管炎,在治療上相當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