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NEWS

兒童夏天常見的皮膚問題

炎炎夏日,氣溫屢創新高,活動量大的小朋友常汗流浹背,極易引發皮膚症狀。在這樣的日子裡,學齡及學齡前幼童常發生在夏季的皮膚問題有哪些?它的治療及保養方法又該注意什麼呢?且讓我們一一看來!

1.痱子 ─ 學名為「汗疹」:

乃因汗腺阻塞所引起的皮膚炎症反應。在夏天氣溫昇高時,當大部份汗液無法順利地經汗管排至皮膚表面,便會造成皮膚表面露滴狀的水皰或小紅疹,甚至有膿皰。因為汗疹與出汗有關,所以最重要就是保持皮膚的乾爽,不僅要選擇寬鬆、透氣、吸汗的棉質衣物外,通風涼爽的環境也是相當必要的。另外,使用具清涼、收斂效果的痱子膏,也可改善症狀。

2.汗腺炎或毛囊炎:

在汗疹反覆發生後,因患部的搔抓,導致皮表層的細菌性感染,進而引起汗管、汗腺腺體及毛囊周圍組織的化膿性發炎。好發於頭皮、額頭或鼻子附近以及體表潮濕部位如腋下、鼠蹊部等處。可見一顆顆紅疹及膿皰,隨後變為膿瘍。治療上需要給予全身性抗生素及外用消炎藥膏、硫磺藥水等,有時在膿瘍階段,也要配合切開排膿。最重要的方法是保持皮膚表面的清潔,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可減少毛囊炎的發生。

3.癤 (癰):

單一個毛囊受到細菌嚴重感染後紅腫及化膿的現象稱為「癤」;大且嚴重的癤或是數個癤長在一起稱為「癰」。當局部皮膚擦傷、不清潔或經常受到摩擦時均可引起癤的發生。癤起初只有局部的紅、腫、熱、痛中央出現小膿點,然後慢慢的變成白或黃色膿頭,並在2、3天後破裂。較大的癤可引起全身症狀,如畏寒、發燒、全身倦怠等甚至成為蜂窩性組織炎。癤好發於毛囊和皮脂腺豐富之處,如頭、面、頸、背、腋下、臀及會陰部等。夏、秋季常見。預防癤的方法是注意皮膚清潔,勤洗澡、洗頭、換衣服、勤修指甲。

4.丘疹性蕁麻疹 ─ 俗稱「紅豆冰」:

患部多在下肢外露處,呈現境界明顯的丘疹,常因奇癢難耐而加以搔抓,於數日後結痂脫落留下色素沈澱。致病原因主要還是因昆蟲叮咬引發的過敏反應,也常與兒童本身體質敏感有關。治療上以止癢為主,平日居家可使用防蚊液,儘量少接觸寵物,以及少到花草樹木多的地方活動。

5.膿痂疹:

為一種被葡萄球菌或β群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造成的化膿性皮膚病。 臨床上可見到水皰及臘黃色的結痂,位於額頭、臉(特別是鼻孔附近)或四肢為主。治療上需用全身性抗生素約一週,配合局部傷口的治療,保持患部清潔。家中一旦有幼童感染,因極具傳染性(包括自我傳染與傳染給別人),最好能與其他健康個體隔離,也儘量不要去碰水。

6.汗斑:

正式名稱叫變色糠疹。好發於容易流汗的學童及青少年。此症由黴菌引起,可在皮膚上造成白色或淡紅色到棕色的脫屑斑。由於汗斑會使病人的皮膚看起來五花斑駁,往往給病人帶來外觀上的困擾。潮濕流汗是其惡化的重要因素,故夏天常犯,冬天又會好些。預防及治療汗斑除遵醫囑用藥外,病人最好能常保持身體乾燥,外衣及長褲也要穿寬鬆吸汗且透氣的棉織物。在治療汗斑的過程中要特別提到的一點,就是白色的斑在治療後還會存在好幾個月後才消失,並不是治療無效!

7.手、足、口病:

是一種高傳染性的病毒感染,大多由克沙奇病毒傳染而來(腸病毒的一種亞型),大部份病例發生於六~十月間,好發於十歲以下的孩童。其症狀是在手掌、腳底、膝蓋、或臀部出現小紅點、小水皰。由於口腔內亦會有水皰產生,所以小患童常會因疼痛而不想進食,此時可儘量給些流質食物,偶爾亦會有輕度發燒。大部份的手、足、口病屬於自限性疾病,一週內即會治癒。然而其他亞型的腸病毒亦會引起手、足、口病,包括令人聞之色變的腸病毒71型。當患了此病且沒有任何不適時,家長亦不必過於驚慌,可先觀察幾天;若出現嗜睡、嘔吐或過度的驚嚇反射時,仍應迅速就醫診治。

總括而言,夏日的兒童皮膚照顧方法其實很簡單:

1.適當的清潔:但千萬不能用太刺激的清潔用品來對待它。一般常見的嬰兒香皂、沐浴乳及泡泡浴露,都是不錯的選擇。

2.適當的溫、濕度環境:因為孩童旺盛的新陳代謝作用產生大量的熱與汗,平時的衣物以輕薄、吸汗為主。

3.如果皮膚已出現問題,最好儘早尋求皮膚專科醫師的協助,千萬不要隨便亂用成藥,更不可迷信及亂用偏方,以免造成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