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NEWS

血鈣過低,是骨質疏鬆症嗎?

一般的健康檢查常常包括了血中鈣離子的檢測,有時也會看到出現在所謂“骨質疏鬆症”的檢驗項目之一。然而血鈣過低,就是代表骨質疏鬆嗎?其實並非如此單純。

人體內的鈣質有超過99%存在於骨頭當中,剩下來的不到1%大多儲存於細胞裏面,血液中的鈣質只佔人體總鈣質的不到千分之一。因此血鈣質的變化通常並非反映人體內總鈣量的多寡,而是代表鈣質在骨頭、細胞內外、以及血液之間的流動。血鈣過低並不代表體內總鈣質不足,更不是表示就一定有骨質疏鬆症。

血液中的鈣質雖然只佔人體總鈣質的一小部分,但是正常的細胞功能卻非在正常的血鈣濃度下進行不可。一般檢驗中測定的血鈣濃度包含了游離型與非游離型鈣離子的總合。嚴格說來游離型鈣離子的濃度才是真正影響細胞功能的因素,不過一般情況下仍可用血鈣總濃度來代表。正常的血鈣濃度在9.0~10.0 mg/dL (或4.5~5.0 meq/L),血鈣過低時神經與肌肉細胞的興奮度會增加,因此容易抽筋或造成心律不整。長期慢性的低血鈣則會造成骨骼的變形或骨折,也會影響皮膚、毛髮與指甲的完整性,甚至造成白內障。

而調控血鈣平衡的兩大主角分別是副甲狀腺素以及維生素D。副甲狀腺位於甲狀腺後方,共有四個約碗豆大小的腺體。當血鈣降低時,副甲狀腺素一方面作用於骨頭,促進鈣質由骨骼釋出;另一方面則作用於腎臟,減少鈣質由尿液排出,因此副甲狀腺素可以提升血鈣質。人體皮膚在陽光照射下可以自行合成維生素D,再經過肝臟與腎臟的轉化形成活性的分子。維生素D可以促進食物中的鈣質由小腸吸收,並將血液中的鈣質釋放到骨頭,對於骨骼的正常發育有重大的影響。

因此低血鈣有可能出現於副甲狀腺功能低下、維生素D缺乏、腸胃道吸收不良、以及慢性腎衰竭等疾病,也可能有因為血漿白蛋白過低而造成的“假性低血鈣”,並非就是代表有骨質疏鬆症。不過一般民眾在健康檢查中如果發現有輕微的血鈣偏低,仍然必須加強鈣質或維生素D的補充,以免長期慢性的低血鈣影響骨骼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