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NEWS

西醫也把脈

門診中為病患檢查脈搏,總不免有人驚呼:「咦?西醫也把脈嗎?」沒錯,其實西醫也把脈。不過一般人看中醫把脈,總是有幾分神秘的色彩;而西醫或現代中醫是採取比較科學化的方式,也就是可以測量、也可以標準化的方法。

想像一個有彈性的橡皮水袋連接著橡皮水管,如果有規律地擠壓水袋,就可以感受到水管的脈動。水壓〈血壓〉的大小取決於水流量〈血流量〉與水管壁〈血管壁〉的阻力,擠壓水袋〈心臟收縮〉的瞬間,水壓就上升;放鬆水袋〈心臟舒張〉時,水壓就下降。一般使用血壓計所測量的,便是最高和最低的壓力〈收縮壓和舒張壓〉。然而我們在把脈時所感受到的並不是血壓,而是脈搏壓;如果高壓與低壓差距很大,就會感受到很強的脈搏,反之則較弱。

不過由於一般脈搏跳動一下平均不到一秒鐘,因此中醫把脈時強調醫者必須平心靜氣,而且時間不可太短,至少要五十下,深按、淺按也要分辨脈象的不同。血壓計無法檢查脈象,但如果使用連續性的壓力記錄〈脈診儀〉,就可以較完整地呈現出壓力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中醫的脈象,目前在一些醫院中已經有使用脈診儀來幫助診斷。

對一般醫師甚至民眾自己而言,只要留意一下脈搏的跳動,至少可以區分出快慢、強弱、深淺、以及規不規律。舉例而言,脈搏快可能代表發燒、感染、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脈搏快而淺,合併頭暈、冒冷汗,可能代表失血過多。脈搏太慢,須考慮藥物的副作用,或安排心電圖檢查以排除致命性心律不整的可能性。脈搏太強可能因焦慮、藥物、酒精等造成,但也可能是主動脈瓣閉鎖不全。脈搏忽強忽弱,可能是心肌細胞嚴重損傷。婦女懷孕時,循環血量增加,脈搏便顯得大而長,是謂“喜脈”。而心律不整,多數可以從簡短的診脈就輕易檢查出來,不過仍須進一步安排心電圖來確定診斷。

傳統中醫脈象之學固然廣大淵博,不過中醫典籍仍然強調要望、聞、問、切,互相參究。而對一般西醫而言,習慣於使用儀器與各式檢驗做診斷之餘,也不要忘了把脈這個簡單的過程,往往對於病情診斷有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