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藥知識的普及,白內障已是大家耳熟能祥的眼疾,所謂的白內障是指眼睛的水晶體原本清澈透明,卻因某些因素影響,變成混濁的現象。到底水晶體是個什麼樣的構造?又有什麼功能呢?
水晶體是眼球內一個很重要的構造,它是一個具有雙凸透鏡形狀的透明體,就像一個圓形的扁豆一般,前方較平而後方較凸,前方直接接於虹彩的後面(也就是瞳孔後面),而後方接著玻璃體窩,它的邊緣稱為赤道部有許多捷狀體小帶的纖維附著,將水晶體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不會隨著眼球的轉動而飄移不定。
水晶體終其一生都一直在生長,它的大小都一直在生長,它的大小和重量會隨年紀增長而增加,剛出生時大小的直徑6.4mm前後徑厚3.5mm,重量約90mg;成人時大小約直徑9mm,前後徑厚5mm,重量約90mg;成人時大小約直徑9mm,前後徑厚5mm,重量約255mg。正常水晶體沒有血管也沒有神經,所以有病變時不痛不癢。
水晶體所需的養份完全靠房水供應,透過水晶體囊來接受養份。水晶體分為中央的水晶體核及周圍柔軟的水晶體皮質,水晶體的外層包有一層無色透明膜,稱為水晶體囊,分為前囊及後囊。在前囊下有單層的立方形上皮細胞稱為水晶體上皮,後囊則無。
水晶體上皮會持續分裂分化並且往邊緣赤道部移動,這些上皮細胞逐漸喪失細胞核而變成纖維,越老越早形成的纖維越移到水晶體的中心部份,形成水晶體核。水晶體在正常新生嬰兒是無色透明、精細柔軟的組織,可是隨著年紀的增長,內部纖維的堆積壓迫會逐漸硬化而成淡黃色,年紀越大,硬化程度越重且顏色越深。
水晶體中蛋白質佔了35%,比身體其他組織的蛋白質含量多,隨年紀增加,不溶性的蛋白增加,也可能與水晶體的混濁有關。
水晶體在眼球中有兩個主要的功能,一是屈光(refraction),因其清澈透明且具有15-20屈光度的屈折力,能使光線透過並且聚集在視網膜上。如果沒有水晶體,則需配戴厚重(1000度以上)的凸透鏡才能看清東西。
水晶體另一功能是調視作用(Accommodation),我們眼睛要看遠又看近,就是要靠水晶體厚度的改變,導致屈光力的改變,使得看遠看近能夠同樣清晰。尤其是眼睛看近物時,睫狀肌收縮,睫狀體小帶放鬆,水晶體靠著自己的彈力而使得前後徑增加而變厚,增加了屈光力,看近物就可以很清晰。隨著年紀增加,一般到了四十歲左右,水晶體的硬化會導致彈力降低,使得看近物不易調節,而倍感吃力就是所謂的老花眼了。
水晶體對紫外線(尤其是紫外線A,波長300mm~400mm)的吸收力很強,可以阻止紫外線直接照射到視網膜,造成視網膜的傷害。所以沒有水晶體的人(外傷或術後),在豔陽強光下,最好能配戴抗紫外線的眼鏡來保護眼睛。
水晶體本身有複雜的新陳代謝過程可以維持其透明性,它透過囊膜吸收房水中的養份並排出代謝產物,如果房水成份或水晶體囊透滲性改變或有某種因素影響它的代謝過程,就會引起水晶體混濁,形成白內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