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衛生署邀集國內專家學者召開「推廣糖尿病人視網膜病變照護工作討論會」,並呼籲糖尿病患每年至少應接受一次眼科醫師的檢查, 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因為糖尿病會慢慢侵襲眼底視網膜,使視力逐步惡化。若未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更可能併發玻璃體出血或視網膜剝離,使視力急遽下降。
在眼球構造上,視網膜位於眼球內的底部,富含許多感光細胞,就好比照相機的底片,可以感受明暗與色彩,再傳遞給視覺中樞,而能看清多采多姿的世界。玻璃體則相當於底片之前的相機內部空間,大約佔據眼球腔內的4/5體積,99%是由水份構成的黏稠透明膠狀物質,可允許光線透過達視網膜。當眼球遭受撞擊時,玻璃體也可作為良好緩衝的吸震體,減少眼內傷害。
由於視網膜上密佈許多小血管,若受到糖尿病的影響,會有液體的滲漏,造成視網膜水腫與點狀出血。初期較不嚴重時,由於視力仍未受影響,患者常不自覺,而忽略了應在眼科作瞳孔放大的眼底視網膜檢查。隨著病程進行,水腫與點狀出血會更形厲害,使視網膜像底片泡水一樣,無法拍出清晰的影像。
若能儘早發現以雷射光凝固術治療,則可降低發生病態新生血管的機會。否則,一旦形成新生血管,由於其血管壁較正常血管壁脆弱,容易破裂,造成出血。血塊會堆積在玻璃體內,使玻璃體變得混濁,即所謂玻璃體出血。玻璃體出血輕微者,會覺得眼前有浮游物漂移,也是俗稱飛蚊症的原因之一。
嚴重的出血,則會遮蔽視網膜使光線無法穿透,視力會急遽下降。血塊若持續三個月未吸收,要施行玻璃體切除術清除,以免新生血管、視網膜、玻璃體三者,將如三角戀愛般,拉扯不清,導致視網膜剝離,感光細胞壞死,而悲劇收場。
由於罹患糖尿病時間長短與視網膜病變有密切關係,再加上國人無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因此,一經診斷出有糖尿病者,約30%已有程度不一的視網膜病變。罹患10年以上患者,視網膜病變可達55%;15年以上更高達80%。所以,患者除了作好血糖控制,也要定期檢查眼睛,以免因視網膜病變招致失明,而抱憾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