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NEWS

談陰莖癌

今年六十歲的老包, 從小就是包莖, 他很少將龜頭翻出來洗,半年前他偶然發現自己龜頭的地方有個潰爛的硬塊, 初時很小, 他以為是磨破了皮, 自己胡亂塗了些膏藥, 但腫塊卻愈來愈大, 不但疼痛難忍, 且常流些膿臭的東西出來, 不得已才去看醫生, 經切片檢查証實為陰莖癌, 為了保命, 才勉強答應醫生將陰莖全部切除. 陰莖癌和個人的衛生習慣有關嗎? 割包皮是否能預防陰莖癌的發生? 如果不幸罹患了陰莖癌一定要將陰莖切除嗎? 以下我們要討論的就是讓中年以上男士聞而喪膽的陰莖癌.

陰莖癌好發於六十歲左右的男士,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屬於鱗狀上皮細胞癌. 四十歲到五十歲之間的男士患陰莖癌的病人也不在少數, 也有人報告發生在小孩子. 它約佔男性所有泌尿系統癌症的百分之一以下. 但在衛生落後國家( 如非洲和南美的某些地區)可能高達百分之十到二十。在巴拉圭, 陰莖癌是男性最常見的泌尿系統腫瘤.許多統計也顯示黑人較白人容易得陰莖癌, 這可能和黑人割包皮的人口比率較低且個人衛生較差有關,而非人種的差別。以猶太人而言, 大多數男孩在一出生就接受割禮, 因此幾乎沒有人罹患陰莖癌.

包皮和陰莖癌的關係,一般認為和包皮垢(細菌脫落和脫落的上皮產生反應後的產物)對陰莖表皮的長期刺激有關, 而有陰莖癌男士的太太或性伴侶得到子宮頸癌的機會也比一般人高出七、八倍以上. 外傷和性病可能和陰莖癌並存, 但並不是導致陰莖癌的原因, 巨大的尖型濕疣(俗稱菜花)在病理學上常不易和陰莖癌區分, 糖尿病的病人容易在龜頭部出現白斑或有龜頭包皮炎者,皆有可能演變為陰莖癌.

陰莖癌的症狀最初可能祗是一個紅斑或硬塊, 一直到表皮潰爛,甚至傷口不會收口, 而尿道周圍可能會流膿惡臭、局部出血、疼痛或有其它刺激性的感覺,這時候,才會引起病人的注意。

陰莖癌最容易侵犯的首要部位是龜頭, 其次是包皮及陰莖幹本身. 百分之七十五罹患陰莖癌的病人都有包莖,臨床上有百分之15到50 的病人因為包莖沒有及早查覺病灶而延誤了治療的時機,也有一些病人是因為器官敏感, 不好意思或害怕求醫而造成延誤。因此,少部份的病人在求醫時陰莖已因過度的潰爛而自行斷落. 一半左右的病人在求醫時己出現腹股溝淋巴腫大的現象, 這可能是癌細胞造成淋巴阻塞發炎或癌細胞已轉移到局部的淋巴。陰莖癌很少轉移到尿道或膀胱, 但如果病灶大於五公分, 或百分之七十五的陰莖都被侵犯,或是深達陰莖白膜, 或已有淋巴的轉移者, 其預後效果將會不良.

陰莖癌雖然很少轉到肝, 骨頭, 肺臟或腦部等重要器官,但病人在確定診斷後, 如果不加以妥善的治療, 卻很少存活超過二年.陰莖癌末期常因局部組織的嚴重潰爛, 病人過度虛弱,抵抗力不良, 導致敗血症,也可能因癌細胞轉移, 使腹股溝動脈壁潰爛破裂導致大量出血而死.

臨床上對於任何存疑的陰莖病灶都應作切片檢查, 以確定診斷.並沒有任何的証據顯示切片檢查會造成或加速癌細胞的擴散. 陰莖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 依病情的需要, 病人可能需要接受全陰莖或部分陰莖切除。

雖然有人主張如果陰莖癌祗侵犯包皮, 則作包皮環切術即可, 但其復發率高達百分之五十以上. 由於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陰莖癌都屬鱗狀細胞癌, 其對放射線治療的反應不好, 因此除非是年青的病人, 或病人極排斥手術, 或病灶小且十分表淺, 否則不應考慮. 全身性或局部經動脈灌注化療也有成功治癒的病例.

預防陰莖癌最基本的是維持陰莖的局部衛生. 割包皮雖然是目前已知對預防陰莖癌最有效的方法,但成年後再割包皮已沒有預防的功效了. 事實上, 癌症並不可怕, 祗要及早發現治療, 治癒的機會還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