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小兒科醫師的我,每天要面對許多兒童和家長。眼前的兒童通常穿著比父母更好,稍有病痛家長就關心照顧得無微不至。我們固然欣慰,在現今台灣發達的經濟環境及普及的教育水準之下,絕大部分的兒童是這樣備受關愛,享受著充裕的物質生活。然而,並非所有的孩子都如此幸福,某些孩子就沒有開朗無憂的童年。
在慶祝婦幼節的今天,我們除了謳歌家庭的可貴,和沾沾自喜此地的婦女與兒童福利正在改善之中,是否該把眼光投注到長久以來,一直被忽略卻潛在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婚姻暴力家庭中的目睹兒童。
去年度接連發生幾件家庭暴力悲劇,造成無辜幼兒慘死。嘉義蘭潭邊,有位長期受虐的婦女,帶著一雙兒女投河自盡,丈夫和其兄弟還當著媒體鏡頭前踢打及辱罵屍體。新店的家庭暴力事件中,施暴者甚至手刃親生兒子出氣。這些極端的例子,引起輿論大譁。婚姻暴力將家庭變成殺戮戰場的事實才受到廣泛的注意。
儘管婚姻暴力存在的比例相當高,但是國人習慣視男性為一家之主,以及將各人屋簷下的事物歸為家務事的想法,讓家庭變成私型的舞台,很少外人主動去探問,更不要說支援受虐者或指責施暴者了。許多男人視老婆為私有財產,認為老婆活該仰他鼻息,甚至把施暴說成男子漢的威風與氣魄,毫無羞恥和慚愧之心。
暴力就像瀑布一樣,傾瀉到較低較弱的方位去。無疑的,孩子是家庭中位居下游的小樹,風暴一起,常被洪水沖得東倒西歪。根據學者的調查,家庭暴力事件中,直接受攻擊的首推婦女,其次是兒童。兒童受虐的型態又分幾種。有的是直接受到施暴父親或母親的同居人的虐待,有的則是為了保護母親而自動挺身代替母親挨打,電影「心靈捕手」裡描繪心理醫師和天才青年的童年經驗就是如此。
除了直接受虐外,間接受虐也分兩種形式。本身受虐的母親,有可能轉而虐待子女。根據統計,受虐兒童中,有一半是這樣發生的,至於旁觀家庭暴力過程的目睹兒童,更是間接受虐最明顯的例子。
研究顯示,目睹兒童日後發生心理及人際關係障礙的比例,與直接受虐兒童不相上下。他們容易憂鬱、焦慮、失眠、夜夢,且常常抱怨身體多處器官不舒服,有慮病。生理如此,社會行為更容易失常。缺乏自信、充滿敵意、多疑善妒、性格衝動、脾氣暴燥和剋藥成癮。將來變成暴力型青少年和成人施暴者的比例比一般人高。
當我們感嘆世風日下,青少年犯案層出不窮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些少年犯可能就是來自於一個受暴力扭曲的家庭環境?每個受虐婦女的身旁,會有數個受虐或目睹的兒童,如果沒有機會讓他們認識正義與人權,他怎能學會尊重別人?
電影「沉默的羔羊」,女主角是一位智勇兼備的聯邦調查局幹員,她始終難忘的兒時經驗,是在一個夜裡被羊群的騷動驚醒。羊群因為將被農人宰殺,在過度驚嚇的情況下,瑟瑟發抖,竟哽咽得無法哀號。那些有著恐怖、無助眼神與沉默勝過衰號的羔羊,如同面對歹徒的受害人,激勵主角追求正義的勇氣與決心。
家庭暴力裡,兒童就像沉默的羔羊,你也看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