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父母都希望兒子成人頂天立地,女兒長大亭亭玉立。生長是兒童健康的重要指標。當孩子身高比同齡兒童矮小,到底是大器晚成,僅只時候未到;或者有骨骼或內分泌的疾病,需要儘早診治?這樣的疑問,讓父母憂心,也讓青春期將屆的少年煩惱著。
孩童的生長分作三期;
第一期為三歲以前的嬰幼兒期。此時影響生長的主要因素是營養、甲狀腺荷爾蒙及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此期增長速度很快,一歲以內平均每個月長2公分,一至二歲,每個月長0.8公分,二至三歲,每個月長0.6公分。
第二期為兒童期,此時影響生長的主要因素為生長荷爾蒙與甲狀腺荷爾蒙,此期增長速度趨於穩定,約略每年5至6公分。
第三期為青春期,此時身高由生長荷爾蒙與性荷爾蒙相互作用來決定。青春前期,出現生長特快期,此時生長荷爾蒙刺激骨端軟骨細胞不斷增生,造成骨頭長度增加,所以身高快速竄升。當性荷爾蒙濃度隨著性器官成熟而升高到某個程度,就促使骨骼的生長中心融合,停止變長,身高就不再增加了。
通常女孩比男孩提早進入生長特快期,最高速度每年可長8公分,且女性荷爾蒙使骨頭成熟,縮短了快速生長的期間。反觀男孩,特快期來得晚,持續時間比女孩多兩年,再加上最高速度可達每年9.5公分,所以最終成人身高,男比女多13公分。
了解人體生長的生理機制之後,進一步說明臨床上醫師診斷生長遲緩的個案,採用的各項指標。
生長速度:
這項指標最重要,健保局發的兒童健康手冊上,刊有六歲以下台灣地區兒童的生長曲線表。每年應測量一次,並標記在圖上。若身高低於第25百分位以下,為不正常。低於第三百分位,則可定義為身材矮小。除了橫向觀察,縱向追蹤更重要。若相隔一年,前後二次身高下降跨越兩條百分位曲線,也不正常。
體重與身高比:
在生長曲線表上,體重與身高同步降低的小孩,又瘦又矮,有可能是營養不良、慢性疾病,包括腸胃、腎臟、心臟、神經系統等,或者是長期被虐待、缺乏照顧。但也有可能只是發育較慢的正常孩子。反而體重高於身長二條百分位曲線以上,這類「矮又肥又短」的冬瓜身材,更有可能內分泌失常。包括甲狀腺荷爾蒙生長荷爾蒙缺乏或長期因腎病或免疫疾病使用高量類固醇者。
目標身高:
身高受遺傳的影響很大,由父母的身高可以預測子代生長的潛能,稱作「目標身高」。計算公式如下:女兒=(父+母-13公分) 2,兒子=(父+母+13公分) 2,當然這只是參考值,子女身高常在目標身高上下10公分內。如果營養好、多運動、睡眠足,「歹竹也會出好筍」。
骨頭年齡:
骨頭生長中心隨著年齡次第成熟。在嬰兒期,膝關節的X光片,可以判別骨頭年齡是否正常。兒童期手掌骨和脕關節也有診斷價值。事實上,身材矮小,如果骨頭年齡也延遲,表示未來還大有可為;如果骨頭年齡完全成熟,將來反而沒有再長高的潛力了。
上/下身比例:
人體坐直的上半身為上身長度,身高減去上身長度,即為下身長。10歲的小孩,上/下身比例剛好1比1。在此之前上身略長,青春期男女及成年男子下身略長。女子成年之後又回復上身略長比例。有些疾病使得四肢骨骼生長受阻,脊椎骨卻受阻較輕,就造成四肢短小,上/下身比例過高,例如株儒症。
長相怪異、身材比例不當:
若干染色體異常的症候群,常合併身材矮小和智能障礙,例如唐氏症、透納症。
當孩子因為長不高來求診,兒科醫師會先確認生長速度是否正常。因此以往的生長曲線表最有參考價值。如果三歲之後,生長速度越線下移,不論目前身高多少,幾乎都有病理狀況,應往營養、疾病、內分泌或先天異常的方向檢查。
內分泌異常的孩子,需要長期補充荷爾蒙,甲狀腺素過低比較容易診斷和治療。生長荷爾蒙因為濃度不穩定,必須入院做特殊的激發試驗才能診斷。至於補充治療,由於價格昂貴,必須生長荷爾蒙偏低很多,且由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處方才有健保給付。
如果生長曲線表顯示,生長速度正常。最常見的原因是体質性的生長遲滯。這類兒童具有以下特徵:通常一般健康狀況良好,身材比例適中、生長曲線平行於較低的百分位曲線低檔盤旋,骨頭年齡和性成熟度同步延遲。追溯起來,父母親也曾有類似過去史。倘若符合這些條件,體格檢查都正常,就不必用藥。只要鼓勵孩子補充蛋白質、多運動、睡眠充足,這三件事可促進生長荷爾蒙自然分泌,如此信心加上耐心,定期追蹤評估,矮小的幼苗終有一天就成為大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