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NEWS

青少年性事 向誰訴?

最近兩則與青少年性教育有關的調查,引起普遍的關注和討論。其一是勵馨基金會針對台北縣市12歲至18歲青少年訪問,結果顯示第一次發生性行為時,高達48%並未採取避孕措施。其二是杏陵基金會所發表,回顧去年十大性聞,前三名分別為1.全球平均每分鐘五名青年感染愛滋病2.五成七受訪高中生,認同網路一夜情3.青少年婚前性交比率十年內增加四倍。讓我們不得不正視,青少年確實已有性活動,當他們需要指導,或發生困擾的時候,可以向誰傾訴呢?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剛剛公佈的一份資料,就談這個問題,值得參考。該文披露美國15至17歲的高中生中,平均五成以上有性交經驗。分析起來,他們提早發生性行為的心理背景,主要是表現叛逆、同儕壓力和挫折伴隨自暴自棄的想法。所以許多人沒有準備好,糊里糊塗就做了。調查表示,女孩在常有性活動一年之後,才開始尋求醫生檢查。

至於避孕行為又如何呢?調查15歲至19歲的美國青少年,在過去十年內,女孩使用避孕丸的比例下降,而男孩採用保險套的比例成長3倍,主要是為了防患愛滋病。雖然曾有78%的青少年使用過有效的避孕方法,但每次性行為都採取避孕的卻不多。其中以年紀輕、伴侶不固定的人最忽略避孕。至於明白避孕方法卻沒有做到的人,主要的原因是鴕鳥心態,自以為偶而一次不會那麼衰,或者是怕爸媽發現他們準備保險套或避孕丸是有預謀,還有少數怕避孕藥有副作用。

看來開放的美國社會,青少年的性事困擾並不比我們少,因此他們的醫學會要提醒兒科醫師,善盡「伴隨你長大」的積極責任,在青少年需要諮商的時候,給予正確的性教育。其重點有三:第一是勸導青少年,延遲初次性交的年齡是最有效的避孕方法。第二是對已經有性行為的青年,提供避孕指導。第三定期追蹤,確認他們做對而且持續。

公元2000年,台灣兒科醫學會將它界定為「青少年」年,意即今年小兒科醫學會的主要議題,將以青少年朋友為主人翁。兒科的範圍起自新生的嬰兒,直到成年。青春期生理及心理都值調適期的青少年正是需要關心的對象。

目前青年朋友常常獨自摸索或同輩間交換心得來自我教育,結果盲點不少,錯誤難免。敢於向父母或輔導老師請益的,恐怕不多。事實上正確的知識和協助,可以從專業的人員得到,而且更不會尷尬。例如家庭醫學科、小兒科、婦產科、泌尿科醫師,生命線張老師或青少年相關的公益團體。

以個人經驗而言,兒科醫師看著孩子長大,這種長久而可以信賴的關係,是很好的溝通基礎。青少年朋友如果覺得踏進婦產科門診不好意思,不妨找兒科醫師或家庭醫師討論自己的需求和困擾。相對的,醫師也應幫他們保密,並且用關心而不評論的態度,站在當事人

的立場來設想。我們真誠的希望,透過溝通,青少年對性行為能有恰當的責任感與健康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