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NEWS

誰是腸病毒感染的高危險群

記得1998年夏季,腸病毒71型大流行,使得幼兒及兒童的家長膽顫心驚,游泳池不敢去,夏令營也取消,還有遠赴國外旅遊的。眼看天氣逐漸轉熱,暑假在即,家長想要計劃暑期的活動,不免要問,今年腸病毒會不會再流行呢?

其實台灣地區處於亞熱帶,年年都有腸病毒感染發生,其流行曲線呈兩個波段,第一波以4月至6月為高峰,第二波在9月至10月。每年氣溫開始升高時,腸病毒就蠢蠢欲動,主要疫情仍以4月至6月這波為主。直到7、8月放暑假,學童從密集的學校疏散,疫情稍微平息,到9月開學,又來第二個幅度較小的波段。

儘管腸病毒流行年年發生,主角卻是「換人做做看」,因為腸病毒是包含將近70種成員的大家族。回顧過去35年來,最常見的是伊科9型,其次為伊科6和11型,以及克沙奇B2、B4,只是這些感染為零星病例或地區性流行,並未引起廣大注意。直到1998年春夏,爆發腸病毒71型大流行,造成215名重症包括78名死亡病例,疫情之大前所未有,才使得大家重新認識腸病毒的可怕,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的統計,1999年腸病毒主角是克沙奇B3,2000年由克沙奇A16和伊科9型平分秋色,那麼2001年主角是誰呢?

預測疫情大小,就像預測股市漲跌一樣不可靠。每個分析師都可以說的頭頭是道,但最後還是要回歸市場才見真章。同樣的,每個流行病學專家或醫師也根據以往的數據和個人的學養預估,但變數很多,包括氣候型態的變化和病毒生態間的互動,非常微妙複雜。所以預測不是阻擋疫情的方法,確實的監測才是預防之道。

以腸病毒71型為例,在1998年肆虐後,原本期望因為超過五成的6歲以上兒童和成人已有抗體,該病毒可能會沉寂幾年。但事實卻非如此。它只偃兵息鼓一年,在去年又發動小型攻勢,只不過這一次疫情監測系統由新成立的疾病管制局統一事權,更有效率,再加上醫醫療體系自前次疫情中,治療的經驗增強,因此重症病例不多,疫情受到控制並未擴大。今年由於暖冬,1至2月份腸病毒71型檢體陽性率比去年同期略高,所幸3月之後逐漸下降。

面對腸病毒感染,既無特效藥,也無疫苗可以接種,因此防治之道,有兩個重點:第一,採行「徹底洗手」的通則,則不論流行哪一型都能阻擋病毒侵入。第二,鎖定高危險群,既不致於過度恐慌,又可降低重症及死亡病例發生。分別說明如下。

腸病毒家族的傳染途徑,主要有三,感染初期,病毒在咽喉聚集,可藉由「飛沫傳染」,為期2至3週。當病毒進入腸胃道繁殖,則經由糞便排出,為期6至8週,如果污染食物、飲水,或因洗手不當而病從口入,叫作「糞口傳染」。由於腸病毒可在室溫中存活數天,不論飛沫或排泄物殘留在玩具和桌面,可經由接觸污染物,再摸眼、口、鼻而感染,這是「接觸傳染」。要杜絕飛沫、糞口、接觸傳染,徹底「濕、搓、沖、捧、擦」的洗手步驟,是為個人健康把關的有效方法。

其他腸病毒的感染,多半表現出咽峽炎或手足口病,病情持續大約1週,就自然全癒,唯有少數腸病毒,才會造成嚴重的併發症,甚至致死,包括克沙奇B型引起心肌炎,伊科病毒引起新生兒敗血症和腸病毒71型引起腦幹腦炎。1998年腸病毒大流行的經驗告訴我們,採用「333」可以鎖定高危險族群,也就是這個族群最容易發生重症,需要特別注意保護。

第一個3,3歲以下。根據1998年,腸病毒疫情統計,78%的死亡案例年齡小於3歲。第二個3,3天之內。腸病毒71型引起重症和死亡的病例,其發病到就診時間,平均3.4天,所以發病的最初三天,病情變化極不穩定,最需要密切追蹤。第三個3,代表危險症狀有3:昏睡、持續嘔吐和肌躍型抽搐。針對腸病毒71型所引發的腦幹腦炎致死及瀕死病例分析,發現這三種臨床症狀最有指標價值,若有上述症狀,必須以重症處理。

預防腸病毒上身,阻斷其傳染途徑最有效。拒絕飛沫傳染,不去密閉且人多的空間。此外,咳嗽的時候,記得掩口,減少口沫散布;拒絕糞口傳染,吃飯前、如廁後要徹底將手洗乾淨,幼稚園和學齡兒童,切忌共飲共食的不良習慣;拒絕接觸傳染,洗手之後記得不要再觸眼、口、鼻等五官七竅。

打擊腸病毒最重要的是徹底洗手i濕、搓、沖、捧、擦,尤其是「搓」的步驟,要確實施行。並謹記腸病毒的333:3歲以下、3天之內、3個危險症狀,一有可疑的症狀發生,應迅速就醫,追蹤病情,才能將腸病毒徹底圍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