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NEWS

做好體內環保—益生菌

夏季來臨,潮溼悶熱的海島型氣候裡,食物容易腐敗,所以最近急性腸炎的病患屢見不鮮。此外,暑假是旅遊旺季,出國到陌生的環境裡,有些人發生輕瀉脹氣的症狀,一般稱為水土不服,正確名稱應為「旅行者腹瀉」,原因是接觸當地的環境微生物,與自己體內的正常細菌叢不相容,造成不適。這兩者令人困擾的情形,有沒有辦法使用自然的飲食或保健食品來預防和治療呢?

益生菌是最好的答案。早在一百年前,俄羅斯的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得主曼契尼可夫(Metchinikoff)就發現了這個祕密。當他調查保加利亞山村,經常食用發酵牛乳的村民比一般人長壽少生病,就發表乳酸菌能抑制腸道內有害細菌滋生的看法。1965年禮來(Lilly)等人正式提出益生菌(Probiotics)的名稱,主要是跟抗生素(Anti-biotics)作對比,意思是這些好菌是來幫助保護身體,而非對抗的。

益生菌的保健角色越來越受到重視,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將它定義為「適量的給予宿主,使其能產生健康效應的活菌」。飲食如果含有這類友善的細菌,也可以被稱為Probiotics,市售的這類食品,以發酵乳最常見,包括優格、優酪乳、乾酪、乳酪、發酵乳、乳酸菌飲料等。此外豆奶、糕餅、點心、糖果、奶粉,也有添加益生菌的製品,近年來健康食品蔚為風潮,做成膠囊,粉末狀的產品也相當受歡迎。

人體腸道內有400種以上,總數約100兆的細菌,其中80%~85%是與我們和平共生的正常細菌叢,僅有15-20%是害菌。維持菌叢生態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它們能幫助食物殘渣分解消化,還能製造維生素B群和K,益菌產生乳酸和醋酸,保持腸道微酸性,使害菌無法生存。

當你明白大腸藉著微酸環境來阻礙病菌侵入的時候,是否也聯想到女性陰道也如此?沒錯,其實兩者都是有關的。在自然生產的過程中,嬰兒從產道吞入母體陰道中的正常菌叢,正是日後腸道菌叢的原始族群。這樣看來,不只母子連心,甚至母子連腸呢。

由於初生嬰兒免疫系統不會排斥最初進入的抗原,所以這些菌叢得以安心的住下來,而且終其一生,相當穩定,但是嬰兒期之後,很難永久改變腸道菌叢的結構,這就是為什麼補充益生菌確實可以暫時改善,但一陣子不吃,益菌又消滅了。

常用的益生菌可分為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可產生大量乳酸)和雙叉桿菌(Bifidobacterium,又稱比菲德氏菌,可產生乳酸及醋酸),這兩群又分為數十種,每一種菌都有它的獨特性和功效,所以不能一概而論。選購的時候不只要看數量,也要講究品種。益菌的菌量以菌種形成單位(CFU)計算,每天食用十億CFU以上才有保健的功效。一般優酪乳每杯150-200公克,約含一百至二千億CFU。益菌補充品,每顆約含二至七千萬CFU。

根據研究証明,益生菌可以應用在以下幾種狀況:

1.治療急性腹瀉:益菌產生乳酸、醋酸,能趕走壞菌和病毒,修護腸黏膜。腸黏膜舖在腸道內層,就像一層地毯,可以吸收養份,也能阻隔病原和過敏原進入血液,腹瀉時候損傷這層保護膜,益菌可以加速修補,縮短腹瀉的時間。建議服用一至二週。

2.預防旅行者腹瀉:進入陌生的異地,飲水最好使用罐裝水,出發前開始服益菌,好菌長在,壞菌找不到落腳的地方,只好走了。

3.服用抗生素相關的腹瀉:長期使用抗生素,好菌和壞菌都受壓制,往往讓黴菌或平時沒機會作怪的害菌活躍起來,在孩童說來,中耳炎、鼻竇炎和肺炎使用抗生素的時間較久,可以在治療期間使用益生菌預防,請注意服用時間必須與抗生素錯開一小時以上,以免益生菌也被抗生素殺掉,並且持續服用到抗生素結束後一週。

4.腸胃消化不良症:益生菌可以產生有機酸和短鏈脂肪酸,維護腸道正常的表皮功能,並且促進蠕動,對於便祕,大腸急躁症和食慾不佳都能改善。

5.減低食物過敏:孩子對牛奶或食物過敏引起的濕疹,服用益菌,特別有效。益菌能調節免疫反應,使它不去對抗過敏原,而去抵抗感染。

我們都希望使用自然的方式,改善環境讓它無毒無污染。自然生態多元,才能相生相剋達到最佳平衡。因此環保是生態永續生存必要的措施,不只體外要環保,我們的體內也要環保,善用益生菌作我們的環保小兵,與我們和平相處,互利共生,實在是保健養生的聰明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