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NEWS

快樂不是前提

常常在媒體上看到「孩子,你快樂嗎?」這樣的發問。接著細數各個年齡層的「憂鬱指數」,從幼稚園幼兒不合群,小學生賴床不上學,國中生同儕壓力,高中生課業競爭,大學生感情困擾,種種現象都歸為孩子不快樂,憂鬱的來源。似乎只有把這些壓力,問題排除,孩子才會快樂。只要快樂,我們的下一代就會更好。

了替孩子減輕壓力,增加快樂,父母與社會付出很多努力,「有能」的父母多給多做,孩子被呵護成「不耐」的草莓。真正健全的人格,應該「有能耐」可以經得起得失成敗,以及等待,磨鍊這般耐力,小自一個玩具,某次考試,大到情感、工作、家庭。如果父母盡心盡力,讓孩子一帆風順,快樂的不得了,那才是最失敗的親職教育。我們痛心地發現年輕的族群憂鬱自殺的比例,超乎正常地升高,為了親子、情人間的爭吵,一時想不開就尋死。因為他們不快樂,就不想繼續活著受苦。

然而具有智慧的長者,看盡世間之後,都說人生是苦的。每一個宗教、哲學都這樣認知世界,因為先接受它是不快樂,不完美的,那麼在遇到挫折的時候,早有心理準備,精神情緒只用來如何解決挫折,不用來自憐自艾,想不開。美國著名的心理醫師派克曾說:「憂鬱症的病人,是最驕傲的人」。因為不快樂是人生常態,本該如此,驕傲的人卻認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自己是衰鬼,因此憂鬱。

不久之前一則娛樂新聞炒得沸沸揚揚,一位成年歌手,因為選秀試唱被裁判批評,導致情緒崩潰。從電視採訪畫面,我們看到他癱在床上,媽媽替他腳底按摩,爸爸餵他喝飲料,鬧了個把月,最後是由父母護送到電視公司,重新給他風光的錄影機會,這個大孩子才開心的「康復」了。

我想觀眾可以從這個活生生的例子裡,解讀出很多訊息。他的父母成長過程從艱苦中崛起,歷經複雜的演藝生涯,必是受過風浪的。但是卻讓寶貝兒子無風無雨,對挫折,不快樂,羞慚,如此沒有抵抗力,實在令人驚訝。

事實上壓力是成長的助力,讓孩子學會堅忍、自律,懂得調適自己的方法,將來才能玉樹臨風站得穩。親長千萬不要做超人父親,萬能母親,去承接滋養他的風霜雨露,應該做孩子的心靈捕手,在背後看守支援。

如何教導孩子面對壓力呢?身為兒科醫師,我常觀察孩子之間以及孩子與大人之間的互動,有一些心得,在此分享:

1.默默陪在身旁:如果你看過幼兒如何安慰傷心的同伴,你就會明白,孩子根本不需要別人哄他、勸他。最有效的安撫只是默默的陪在他身邊,等他哭過、氣過,什麼道理也不必說,孩子會知道有人關心他,願意陪著他受苦,和他一起承受,那麼這個苦就有意義,可以承受也就有機會克服。壓力於是轉變成幫助他成長的助力。這個方法對於聽不懂道理的幼兒和叛逆期的青少年尤其有效。

2.找到情緒出口:負面的感覺淤積在體內,一定傷神也傷身,要儘快宣洩出去。孩子情緒控管不佳,用來對付自己,導致憂鬱自殺,不當的對別人發洩,會使得人際關係惡化,朋友愈來愈少,更容易自閉孤立。所以最安全有效的情緒出口不能建立在人,應該放在容易親近的事物和環境。大家都知道音樂治療可以舒壓,每個人喜歡的音樂不同,藉此撫平情緒的音樂也不一樣,但有趣的是,藝術的窗口如果在童年時候打開,似乎可以通用一輩子。很多成人聽到兒時的催眠曲或熟悉的曲調會熱淚盈眶,情緒可以舒發出來。運動、爬山、散步、繪畫等嗜好都是安全出口,那些飆車、械鬥、嗑藥來解決壓力的人,常因平時沒有建好防洪水道,情緒才會氾濫成災。

3.建立人際安全網:陷入低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斷絕別人支持援救的通路,完全孤立自己,那就如同陷入黑暗的深井,缺乏外面光與溫暖的指引,將找不到路脫離困境。人基本上是群居動物,個性再堅強,也有脆弱需要別人關懷的時候。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感受,經由述說,他會整理並接納情緒,也習慣開口說出自己的困難。西方社會藉著宗教信仰的告解除去心靈負荷,即是源遠流長的心理治療。孩子的成長過程裡,親長宜多注意他結交的朋友,為他布置人際的安全網,我常告訴孩子,媽媽不能帶在口袋裡,他必須在身旁的環境裡尋求支援與協助。

我們的下一代成長的環境比前幾代的人免於戰亂且物質優渥,不知是他們的福氣還是缺乏。未來他們的競爭對手很可能是華人地區來自對岸那些苦出來的孩子。教養孩子請提醒自己,快樂不是前提,我們要教他有能有耐,那麼自然會得到快樂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