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NEWS

禪坐與失智: 談早年經驗的影響

今年(2012)3 月底,筆者參加了台灣神經學會年會的活動,有幸聆聽前長庚大學神經學教授朱迺欣醫師有關禪坐(meditation)的特別演講。目前已退休返美定居的朱迺欣教授,這幾年來虔心研究靜坐的科學,為了這個演講專程回台。

這讓筆者很自然想起 2007 年冬天的一件事,當年朱教授的老師詹姆士.奧斯汀(James H. Austin)教授應邀來台演講,很榮幸地筆者也獲得邀請聆聽演講會,並參加當天晚上設宴於圓山飯店的餐聚。

以下是當時媒體對這場演講的一篇報導:

以培育跨科際宗教研修人才為主的「法鼓佛教研修學院」,於 11/2 下午在法鼓山國際會議廳,特邀國際腦神經權威,同時究心禪修 30 多年的詹姆士.奧斯汀教授,以「東西方心靈探索的匯集:禪與腦科學觀」為題,分享他如何從科學實驗,挖掘出在不同的禪修過程中,腦神經所產生的變化。現年 82 歲首次訪台的奧斯汀教授,發表過 140 多篇神經系統方面的醫學論文,聲譽卓著,此次在法鼓山的演講,不僅受到法鼓研修學院校長惠敏法師及教職生的熱忱接待外,國內醫界朱迺欣、張楊全、陳榮基、賴明亮、白明奇等神經科主治醫師以及各界人士都特別撥冗前來聽講。奧斯汀教授以其橫跨臨床和研究的醫學素養,並融取從 1974 年以來不曾中輟的禪修經驗,從「禪的發展與類別」、「禪坐的練習與自我的認知」、「大腦分區的功能」、「意識的來源」,說明現今對禪與腦的基本概念,進而談到打坐時「幻覺」、「入定」、「出定」或是「開悟」等過程中,腦部覺知的相應狀態。他根據最新的科學分析,證明成人的腦仍然具有可塑性,一旦達到肉體上的感覺被阻斷時,腦部神經便有明顯的變化,並會產生前所未有的禪悅狀態,而打坐就是訓練大腦在這方面做改變的一種方式。

筆者在 1982 年曾經到三峽西蓮淨苑短期研修,報導中所提到的惠敏法師當年就是擔任禪七研修導師,讀者們可能無法相信,惠敏法師還是我的北醫學長呢!

 

禪坐讓人思考愈趨正向、愈快樂

朱教授在神經學會年會的演講中提到,禪坐到了一定功力,很幸運地會來到一種稱為禪悅狀態(Bliss,字典翻成極樂),這很難筆述。久而久之,這種禪坐產生的腦波也會逐漸往左腦移動,一般說來,左半腦是正向思考的半腦,也是快樂的腦,發生在左半腦的腦傷除了造成右側肢體障礙兼或語言障礙,也時有憂鬱症發生;禪坐腦波逐漸移到左腦,也代表人的思考越來越正向,顯然,人的左、右半腦,絕非語言與非語言二分法如此簡單而已。

據朱教授說,禪坐有時需要高人指點方能開悟,他舉了許多高僧禪定的例子,也舉了 1966 年東京大學笠松明與平井富雄醫師發表禪坐與腦波的研究報告,證明打坐確能改變腦波,最明顯的就是出現阿爾發波(α waves),出現的時機與腦區範圍,因人與功力而異。

筆者於是舉手問了一個有關慧根的事情,意思是說不是每個人都能到達禪悅的狀態與經驗,這是否有先天的成份?朱教授回答說,確有此事。有的人每次禪坐只要幾分鐘就能來到禪悅的狀態,有的人要幾個小時,有的人一輩子也沒發生過。

 

心無雜念的禪坐,需有慧根及導師開悟

其實,筆者原來是要問基因的問題。

長久以來,筆者一直在探索「主觀美」與「客觀美」這件事情。美,到底有沒有絕對或相對之分,要體會美這件事是否需要受器(receptors)去感受?這受器是否受基因的影響?當然,對美與禪(Zen),後天環境的薰陶是重要的,這也說明導師開悟的必要性。

台大生理所郭鐘金教授隨後的發言也很有意思,他說,要到達心無雜念的境界很難,因為我們大腦的前額葉一直很忙碌,不但瞻前顧後,還要管當下發生的事,不像眼睛一閉就能讓大腦的枕葉休息,腦波中的阿爾發波(α waves)於是產出,但要讓清醒的人完全沒有雜念,關掉操煩,好讓前額葉產出阿爾發波,談何容易!

筆者不禁自忖,人類怎麼會發現禪坐?歷史上允許一個人不用勞動生產,然後可以專心禪坐冥想,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印象中多半發始於王宮寺廟中的帝王與和尚。想想看,如果能有機會禪坐,已經是代表某種程度的幸福了,若又具有慧根、達到禪悅的狀態,那還有什麼好求的呢?

 

研究證實,禪坐能預防失智

很巧,筆者最近讀了幾篇有關禪坐的論文,才了解到美國醫學界正有系統地來研究另類醫療,以建立標準治療,禪坐就是其中的第七篇探討。

練習禪坐有許多健康上的好處,包括保存腦認知功能與預防失智,機轉雖然未明,但推斷可能來自減少因為壓力所引發的皮質腺素分泌以及靠著來腦源滋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產生神經保護作用;同時,禪坐也可以降低血脂肪與氧化壓力,進而避免腦血管疾病及年老所帶來的神經退化;還能強化神經網路及認知儲存能力,這些都是禪坐有利於長壽與健康的可能機轉,科學證據則是來自認知功能評估、腦波與腦造影研究。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禪坐有很多派別,也存有一些危險、不舒服或副作用,建議還是要找專家、老師以求入門。
以前的人以為只要不要亂想(thinking about not thinking),保持放空狀態,大腦將處於平靜,腦波也不再有電位。科學家意外發現,其實不然。人類在放空的狀態,什麼都不想,大腦仍有許多腦區處於活躍的狀態,包含後扣帶迴及中側前額葉區等,這些區域與血壓、心跳、呼吸等維生系統有關,還與溫習最近發生的事情以及預備即將發生的事有關,這種狀態有時被稱為大腦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這個預設模式到底有哪些意義呢?科學家想像,這種狀態也許是必要的,DMN 可能讓大腦網路有了一套不斷電系統,以應付計畫中即將發生的事,或者將正常活動產生的記憶與訊息固化(consolidation),甚至與下決定的過程有關,這種預備狀態就好像一輛怠速中(idling)的汽車,怠速中的汽車如果要開跑,必然比熄火再起動來得迅速。
這個預設模式與禪坐可能也有某種程度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