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復社會福利基金會復健專業團隊顧問 職能治療師/黃燦珣
小裕,1 歲 3 個月,為 27 週出生的早產兒, 過程中媽媽羊水未破先行催生,因胎位不正 ,才緊急開刀。出生體重 1,050g,出生後又因血溶氧過低而進行急救,腦部有嚴重水腦及瘀血現象,在幾次進出加護病房後,又發現有重度視障,僅對光線有些許反應,所幸目前狀況較穩定,已可帶著鼻胃管與呼吸器回家休息。每天由媽媽一邊做家庭代工、一邊灌食、抽痰、給氧氣,每 2 週會有居家護理師到宅服務。
職能治療師給予的建議與協助
憂心的媽媽覺得孩子應該可以再做些什麼,卻因家居偏遠,出門不便,於是主動尋求早療通報中心的協助,社工馬上開始介入,在接案後,極力想幫小裕連結上早期療育的到宅服務,但是在教保老師接手前,對於孩子身上的「管子」和難以掌控的身軀及不定期須使用的機器,感到不安、有些棘手。
於是社工開始著手轉介給社區職能治療師,盡速安排職能治療師的到宅評估與建議。在接案後的第 2 週,職能治療師獲得社工人員取得的家庭概況與醫療病史及家庭期望等資料後,迅速進行時間安排。經過溝通安排後,配合居家護理師的時間,到小裕家中進行職能評估。
在了解孩子的生理概況後,首先依據孩子的「動作發展及表現」做大致的評估,給予家長關節活動與正確擺位的建議,並協助家長進行操作練習。接著再依孩子的日常生活狀況,包括食、衣、住、行、育樂,做適當的介入建議,例如:在鼻胃管灌食前可先進行「臉部與口腔按摩」及「口舌遊戲」;如狀況可以也同時進行 1、2 口的經口餵食訓練;灌食後可進行口腔清潔等活動;沐浴前可在脫衣物時,等待孩子少許動作之配合,包括將手上抬或伸出袖子,也可在洗好澡擦乾身體後,依照孩子的狀況進行適當的嬰幼兒按摩。當然在生活中如何陪同孩子適當的玩耍、如何使用玩具誘導出發展上需求動作或認知、如何運用家裡的現有空間進行簡易的復健與教學活動…,絕對是必要的建議,並確實協助家長練習實際的操作與演練。
更重要的是協助照顧者,依照其個人的職能狀況來安排大人、小孩都健康的生活步調與方式。例如:媽媽趕家庭代工時,建議有時可利用汽車兒童安全椅,以恰當之斜度,協助孩子做適當的坐姿擺位,坐在電視機前陪媽媽趕工,也可讓孩子側躺,讓雙手可互相觸碰並玩弄床上的聲光玩具。在開卡車送貨的爸爸回家很累時,則建議爸爸每天固定安排10分鐘,陪孩子玩「炒蘿蔔」的遊戲(在四肢上,各玩一次「炒蘿蔔、炒蘿蔔、切、切、切…」),除了促進親子關係、加強語言溝通的經驗,也同時提升觸覺與本體覺的刺激,並安撫爸爸對親職責任的焦慮。
接著則須與社工和教保老師將資料統整,並將家長期望整合進來,共同完成一份屬於小裕的個別化服務計畫,由教保老師每週到宅一次的直接服務,陪同家長依同進行各種教學及訓練,並依循計畫進行並記錄。社區小兒職能治療師則會配合需求進行追蹤,如有需要(包括各種狀況改變或轉銜需求)也會再進一步評估、建議或協助選用適當輔具(如特殊奶瓶、加粗把柄的湯匙、特製擺位椅等),如有必要亦會進行家庭或學校的環境改造。
整合生活資源,有助孩子成長發育
社區小兒職能治療師,多半與身心障礙機構、早期療育中心或通報轉介中心有密切的合作,對於社區居家照護或機構照護的孩童提供職能治療的專業服務。必須與其他相關專業有十分深入且高度整合的合作,對於各種相關專業(包括社工人員、居家護理、居家服務、教保人員、其他居家復健相關專業等)都應有基礎的認識,並有足夠的溝通能力與技巧。
一般來說,社區小兒職能治療師提供的服務包括一般發展評估、動作復健與各種擺位的建議、一般職能評估(孩子與主要照顧者)、動作及認知誘導技巧、輔具選擇及環境改造。更不能忽略的是協助主要照顧者將所有建議能確實整合於日常生活中,使孩子能在生活中自然而然的順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