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裡照顧小孫女與小孫子,享受含飴弄孫之樂。小孩子會爬或會走時,為了安全,使用塑膠矮圍籬,圈成一個小範圍,舖上墊子,放些玩具,可以讓小朋友在大人認為安全的範圍內自得其樂的玩一陣子。孩子慢慢長大,1 歲多的弟弟,開始會要到處跌跌撞撞地走動,開始會手搖欄杆,發出尖叫聲,吵著要出來。雖然大人認為圈子外地面較冷較不舒服,但是他還是叫個不停。此時如果把他抱出圍籬,他就高興的繼續在外面玩了。有時甚至一抱進去就大叫抗議了。反而是 3 歲多的小姐姐興高采烈的爬進圍籬內玩,原因是她已經大到可以自由進出,不會感覺被關在裡面,沒有自由了。 2 年前她也有像弟弟一樣的抗爭經歷!
最近一位老長官提到龍山寺附近的游民,寧願呆坐在廟口石頭上,夏日炎熱,冬天寒冷;衣衫襤褸,飲食不定。如果將他們請進安養院,提供舒適的住房與床舖,衣可保暖,食可定時。但沒住多久,他們卻紛紛偷跑出去了。原因無他,跟我家的小弟弟一樣,不能忍受沒有自由的痛苦。我想如果能夠像小姐姐一樣,可以隨意自由進出,是不是這些游民朋友們就願意接受安養院的照顧呢?
政府及民間公益慈善機構,不少人努力想幫助無家可歸流落街頭的遊民或乞丐,建立了不少收容機構或安養院,但是街頭還是可見遊民,尤其在車站或著名廟宇,像台北車站或龍山寺附近,還是常常可見散在或成群的遊民,或髒兮兮或肢體殘缺,甚至有顯然無法自行移動的殘障人士,趴在地上乞討。看在眼裡,真不忍心;但又覺得幾個銅板能夠解決問題嗎?甚至聽說他們是專車送來定點乞討的,背後可能牽涉利益團體!不知道到底應該發出慈悲心,投入愛心鈔票,還是應該狠心掉頭離開?
放下幾個銅板,似乎只能滿足丟銅板時的短暫「行善」虛榮心,並不能解決遊民的問題。我們能否設立一些“自由進出”的安養或收容機構,先獲得遊民的信任與喜歡,願意住家延長滯留的時間,最後白天可以解決三餐,晚上可以住宿,久而久之,就可能把安養機構當成自己的家。然後再加上就業輔導,慢慢將遊民帶回正常的生活型態,不必再到街頭露宿或犯罪。
有人也許會說這樣自由出入,如何管理?但是如果換個思考角度,慈善機構的目的是協助弱勢人民,解決社會問題,如果可以達到這個目的,為什麼一定要“管”他們呢?我們對家中的子女或孫子女,都可以努力用愛心去輔導,去容忍他們的“不聽話”的行為;為什麼對這些遊民同胞,就一定要能“管理”他們,才可以幫助他們呢?看到家中撤除“保護”圍籬後,小孫子快活的四處遊蕩,真期待早日看到我們社會不再有遊民或乞丐!
(封面圖片來源:Mark Nye, ClubofHumanBeings.com via photo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