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計劃籌設自由經濟示範區,並在區內設置「國際健康醫療中心」,期盼創造 1 年新台幣 300 億的國際醫療產值。未來特區內的醫院不但主攻自費市場,還將進一步開放公司化經營,如此,台灣的醫療業將進入產業時代。
台灣現在呈現經濟衰退的局面,這是行政院為發展產業的一項措施,在亞洲各國爭搶國際醫療大餅的競爭環境下,已經算是晚了許久。早在 2000 年時,泰國和新加坡因為不景氣,醫院新闢外國人生意,目前在招攬外國人健檢和醫美等觀光醫療業務上都做得虎虎生風,台灣一直想要發展這塊領域,無奈因為過去台灣的醫療是事業非產業,整個思維是不同的,因此在發展的過程一直遭到質疑和阻擾,而拖延至今。
就以這次行政院的方案一出,立刻有人擔心台灣的醫院原先以救人為先,會不會變成賺錢至上的公司?特區內的醫院會不會拉走名醫?醫療商品化會不會衝擊醫學倫理?
其實在醫療的專業領域中,其救人為先的基本倫理規範早已列入法令中,即使醫療往產業發展,也無需為此擔憂。初步規畫,國際健康醫療中心第一階段以醫療社團法人的型態經營,不納入健保;第二階段將開放公司化經營、允許聘任 2 成的外籍醫事人員。特區醫院必須繳納許可費,將用來挹注健保。
台灣的鄰近國家包括南韓、新加坡、泰國都積極推動國際醫療。根據衛生署的規劃,未來在自由經濟示範區、「五海一空」的範圍內,台灣將建置國際健康醫療中心,吸引國外人士來台接受健檢、醫美、重症醫療等服務,同時也允許民眾自費就醫。且為了不影響民眾在健保體系下的醫療品質,衛生署也規定,醫師到示範區內兼職看診不得超過在原本醫院看診的時數。
台灣的醫療品質在國際上受到肯定,不過隨著人口老化、醫事人力吃緊,已持續拉響警報。為了挹注健保財務,政府近年積極開源,企圖把醫療、健康產業做大,然而在創造競爭優勢的同時,各方意見紛陳,只是我們不能在原地停留,當全球都在改變時,不進則退,台灣確實已經走到拐點,更需要大步前進,才能脫離困境。
只是,香港、泰國政府編列大筆經費宣揚觀光醫療業務,台灣醫院自家的宣傳都要被管制,一不小心就會受到處罰,台灣要推動國際醫療,還有很多事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