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談醫療問題時常提到跟財務有關的話題。談得最多給付制度尤其從品質觀點來談,廠商及醫師的利益衝突等話題。我也稍談過高醫療費用,以及是否有辦法減少開支(浪費)仍增加品質。
美國各界最近 1 年來對美國醫療高費用有不少的質疑及討論。最近看到一文的題目《癌症醫療的新副作用:財務毒性(New Adverse Event in Cancer Treatment:Financial Toxicity)》。因癌症診治,病家有財務困難的問題,一點也不新鮮,為何是「新」副作用?看來觀點有些改變。
這裡談的雖是美國的問題,臺灣的健保因為醫療費用支出增加得太多,可能將會到不能負擔的程度,或許類似的情況也會發生。先看看美國醫界的討論,為什麼說成「副作用」、「毒性」,臺灣又如何?
一旦生病要接受診治時,下面討論的財務「毒性」,可發生於任何疾病上。不幸患了癌症,最容易發生也最嚴重。2 位 Duke 大學的醫師在 Oncology (《癌瘤學》)雜誌上,以此題目寫了 2 次。他們主要的論點,當治療癌症時,病人常抱怨副作用如疲勞、嘔吐、痛等症狀。最近越來越多病家抱怨,買很貴的保險後,仍須自掏腰包付不少診治費用。
買保險的費用年年增加外,每種診治要自己共出(co-payment)些,雖是小部分(平常是 10%)的費用,還有上限,不過這上限年年增加。保險費加上自己要付的共出的款相當多,生活上會造成困難及不便,譬如購物及旅遊計畫、家庭的教育、甚至生活費。不少病家因癌症診治而負債,負債的款項又不少,這樣對病人當然會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
那 2 篇文章強調,病家的這些財務抱怨,尤其心理的壓力,跟上述身體上的疲倦或嘔吐的抱怨同性質,應該也是「副作用」。當然所有疾病都一樣,只是癌症的診治最嚴重,因為需高科技的診治偏多,尤其治療癌症的藥非常昂貴,就是只負擔小部分的 10%,還是相當多。
保險費用越來越貴,那文章說 1999~2011 的 12 年間,漲了 170%,也就是保險費是 12 年前的 2.7 倍,比其他物價指數的上漲高得多。我自己因退休,大學不再補助,一家人的醫療保險是我生活的最大支出,比食衣住行還多。
收入或退休金比我少的人,就會有更多困難,最後不少人可能財力上不能負擔。心理壓力固然是大問題,買不起藥的後果就等於不、部分或延遲治療,那跟因其他副作用而停緩治療沒甚差別。
上面談到美國的媒體漸多報導昂貴的健康醫療,可說是對此高醫療費用的反彈。我在本刊寫過《希望的代價》(2012 年 7 月)及《「死亡」小組》(2012 年 8 月)就是其中之例。《時代週刊(Time)》今年 3 月 4 日出版那期,更以《Why medical bills are killing us;為什麼醫療費用會殺死我們》大字體寫在封面上。
雜誌以 30 幾頁的特別報導來討論,用《Bitter Pill;苦藥》當總題。主要談醫療的商業化及財團化。醫學機構屬非營利組織,但是從大醫學中心到小醫院,以非常不合理的高利潤,瘋狂性的價目送帳單。文章大標題就說這樣正破壞(destroying)我們的健康照顧。
醫療機構以非營利組織來運作,但是都類似其他商業化機構及財團,利潤相當高。最近媒體注意到,賓州的匹茲堡市政府上法院控告,要求取消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的非營利組織可以免稅的法律地位,要求醫學中心向市政府繳稅。
看電視的報導,那醫學中心賺太多錢,醫學中心的執行長(CEO)的年薪高達 600 萬,醫學中心內的高薪者比比皆是。其他幾個名醫學中心也常在各種媒體曝光,如紐約的 Sloan Kettering 及休士頓的 MD Anderson 癌症中心,媒體都強調他們如何商業化及財團化,賺太多錢。以上所述是美國「物極必反」的現象,看來以後的報導會越來越多。
臺灣政府及民眾都很自豪及滿意健保制度,臺灣民眾的醫療費用會有這樣的問題嗎?臺灣討論醫療及健保時,最常看到的評論是「俗擱大碗」,但會維持多久?
癌症診治,尤其新藥品,臺灣也相當昂貴及增加中。從 2000 年到 2010 年的平均薪資只成長 6.4%,所以健保的收入增加不多,但是每人醫療保健平均支出成長卻高達 51.7%,健保怎能撐得下去?改革健保的財務制度,尤其減少支出勢在必行,不然臺灣的健保體系很快地會崩潰。
看來大家的健保費用會增加些,更可能會增加不少自掏腰包的部分。比起美國,臺灣須自己付款的數目及跟收入的比率來看,可說「極小巫」。不過有些昂貴的診治,健保可能有種種的理由,不肯支付。當健保拒絕支付而須自掏腰包才能診治的項目越來越普遍時,財務「毒性」副作用,相信也會開始熱烈地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