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保制度造成了醫療「五大皆空」,醫護過勞等等嚴重問題,歐巴馬當年把台灣健保視為「台灣奇蹟」,跨海取經,在美國也推動「可負擔醫療」(Affordable Care Act),俗稱「歐巴馬健保」(Obamacare),結果將會如何?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CBO)估計:歐巴馬健保在 2014 年將增加涵蓋 140 萬美國人進入醫療保險,另一方面,據美國醫學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 AAMC)統計,美國目前醫師已經短缺 2 萬人,考量目前各醫學中心新進醫師的訓練速度,以及歐巴馬健保產生的新需求,預計到 2020 年會短缺 9 萬人,到 2025 年會短缺 13 萬人。而預期這些短缺主要將發生在第一線照護病人的科別。
▲美國目前醫師已經短缺 2 萬人,預計到 2020 年會短缺 9 萬人,到 2025 年會短缺 13 萬人,而這些短缺主要將發生在第一線照護病人的科別。(photo credit: AAMC)
美國醫師短缺嚴重,是赴美從醫的好機會?
理財網站「宅荷包」(NerdWallet)最近針對美國 15 大科別的醫師進行財務、專業與情緒上的調查,結果或許可以給有志赴美發展的人當教戰手冊。
問美國醫師:如果有人生重來的機會,還會想當醫師嗎?只有不到一半約 48%的美國醫師還會想當醫師,各科之中,還想當醫師比例最高的是:一般內科的 66%,家庭醫學科的 62%,以及胸腔內科的 59%。
▲如果有人生重來的機會,只有不到一半約 48%的美國醫師還會想當醫師。
但是如果問題改成,還會想選同一科嗎?最低的竟然也是一般內科,才 19%,以及家庭醫學科 28%,胸腔內科雖不是第三低,但也只有 39%。可見他們並不是日子過的很好所以想當醫師,而是日子過的太差想換科,對其他科抱持幻想,所以才還想當醫師,令人掬一把同情淚啊。
美國醫師收入最高為骨科,最低為小兒科
這樣的科別差異,自然直接與薪資高低有關,美國醫師平均年收入 27 萬 467 美元,約 800 萬新台幣,不過各科平均年收入落差很大,15 大科之中,年收入最高的是骨科的 40 萬 5 千美元,其次是心臟科的 35 萬 7 千美元,再次是放射線科的 34 萬 9 千美元。
▲美國醫師平均年收入 27 萬 467 美元,各科差異大。
年收入最低的,則是小兒科的 17 萬 3 千美元,家庭醫學科的 17 萬 5 千美元,以及一般內科的 18 萬 5 千美元。 最高薪的科別平均年薪有合約 1,200 萬新台幣,最低薪的科別則只有合約 5~600 萬新台幣,怪不得家庭醫學科與一般內科醫師想轉科了。
其實美國醫師的財務也沒有咱們想像的那麼好,美國念學士後醫學系的總學費相當昂貴,不管公私立,動輒 20 萬美元以上,導致每個醫學生都負債累累,在 2012 年,美國有 79%的醫學生背負超過 10萬美元的學貸。
其次,醫學生畢業還要經過駐院醫師階段,在美國,駐院醫師平均年薪是 5,5750 美元,遠低於上述各科的主治醫師,更只比大學畢業生平均年薪 4,9713 每元高出一些些而已。
更糟糕的是,受到健保等影響,美國醫師的薪水正在下降,所有科平均起來,約有 28%的醫師面臨減薪,但是若分科來看,面臨減薪比例最高的三個科,分別是放射線科的 42%,骨科與心臟科的 39%,而這三科也是收入最高的 3 個科。
「宅荷包」計算,考慮醫學系的學費,以及若不當醫師(美國為學士後醫),畢業後直接開始工作的機會成本,由於能考上醫學系的都是一流人才,去做別的工作預期收入也比較高,因此,「宅荷包」認為,美國大學生一旦考上醫學系,就等於賠了 100 萬美元。
健保實施,將增加行政作業
不過讓醫師大嘆不如歸去的,並不只是錢的問題,還包括許多其他因素,譬如說,當年考進醫學系,是立志救人,希望把全部的時間都投入在醫療服務上,沒想到一到醫療現場,才發現竟然有超過 2 成的時間是浪費在一堆行政文書作業上。
美國醫師平均要花 22%的時間在行政文書作業上,各科別上下差異不大,而隨著歐巴馬健保的推展,文書作業時間只會越來越上升,挑戰醫師的忍耐極限。
各項因素加成以後,「宅荷包」統計醫學生最想去的 3 個科,分別是肝膽腸胃科、骨科、放射線科;最不想去的科別,則是一般內科、家庭醫學科、小兒科。
也就是說,第一線照護病人的科別,將更為短缺,這會導致歐巴馬健保也很快走上台灣的前車之鑒,美國人正未雨綢繆,思考如何增加這些科別的誘因,如加薪等等,來提高供給,或許不久以後,反而是台灣要去跟美國取經,看他們怎麼解決健保產生的無數嚴重問題。
相關資訊
NerdWallet: Primary Care Shortage Worsens with Obamacare as Medical Students Special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