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全球每年新增的肝癌患者約 60 萬~70 萬人,而最新研究指出,全球新增肝癌病例中有一半發生在中國。從肝癌發生原因來分析,則以 B 型肝炎佔了約半數,C 型肝炎大約四分之一,其他原因包括酒精性肝炎、先天自體免疫肝炎等佔四分之一。
臺灣的情況又是如何呢?101 年國民健康署統計臺灣不分性別新增肝癌病例數為 11,023 人,是所有癌症排名中的第二位,當中有 70%的病人是因為 B 型肝炎所致,20%為 C 型肝炎,其他原因僅佔 10%,分析結果與中國相似。
事實上,亞洲各國除了日本之外,都是以 B 型肝炎為多,B 型肝炎與 C 型肝炎比例約 8:2,但日本則與歐美類似,比例為 2:8。
除了病毒性肝炎會造成肝癌發生外,諸如肝硬化、酒精性肝炎、脂肪肝、代謝性疾病等,也都可能是肝癌發生原因,只是比例較病毒性肝炎少。
小型肝癌與大型肝癌
不同於其他器官或組織,肝臟神經分布在表面,臟器內部少有,導致當肝臟生病,例如長小顆腫瘤時,人體不容易感受到疼痛,較少出現症狀,因此小型肝癌又被稱為「無聲殺手」。
- 小型肝癌:腫瘤小於 3 公分,不易出現疼痛或症狀,若沒有定期篩檢,恐易忽視而錯失治療時機。臨床上小型肝癌早期發現的例外是因腫瘤長在膽管附近而引起黃疸,才提前被發現。
- 大型肝癌:腫瘤大於 5 公分,因腫瘤大到觸碰到表面被膜而觸發神經引起疼痛感;太大的腫瘤也會阻塞血管或膽管,影響人體營養吸收,而有逐漸變瘦、黃疸的症狀。
以往統計,肝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接近,肝癌如果大至 8 公分,手術治療難以處理,而栓塞也僅能延長約 6 個月的存活時間,表示大型肝癌並沒有一個很好的治療方法,死亡率高達 8 成左右。且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公佈了一項排名,肝癌全球發生率排名第五位,但死亡率卻爬升至第二名,在在透露出大型肝癌治療的侷限性。
早期肝癌腫瘤小,所以沒有症狀,一旦漸漸出現如體重減輕、右上腹疼痛、黃疸等,甚至是出現肝硬化的相關症狀,例如腹水、下肢水腫或食道靜脈瘤等各式肝病症狀時,都可能是肝癌的徵兆。
只是出現症狀才發現罹患了肝癌,這也表示癌症進入到中期或晚期,較不利於治療。因此,肝病患者一定要定期接受抽血、超音波等篩檢,以期在肝癌尚未出現症狀或仍為小型肝癌時,即時找到病灶,並施以適當的治療,提高存活率。
全球使用的肝癌分期系統
我們經常可看到癌症分期的概念,以評估預後狀況,肝癌也不例外。肝癌的分期有許多種,包括病理分期、臨床分期,其中最常使用的就是與治療有密切關係的 BCLC 分期(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這是由西班牙巴塞隆納醫院發展出來的肝癌分期系統,並受到歐洲肝病學會與美國肝病學會的背書,因此廣被全球使用。
肝癌並不是單一疾病,還包含了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的元素,因此在治療上不只需要看腫瘤的大小與數目,也必須評估肝硬化程度及肝臟功能,而 BCLC 分期即將這些要件通通囊括,提供醫師治療的選擇依據。
BCLC分期
肝硬化Child分期
各式肝癌治療介紹
- 根除性療法
- 開刀:利用外科手術切除腫瘤,但無法治療肝硬化症狀,因此仍有癌症復發機率,數據顯示開刀 5 年後復發率約 70%。
- 電燒:利用加熱後的探針破壞腫瘤組織,與開刀一樣,無法治療肝硬化,5 年癌症復發率亦約 70%。
- 肝臟移植:透過移植健康的肝臟,不只能根除腫瘤,也能處裡肝硬化,是一勞永逸的治療方式。美國即便是很小的腫瘤都會建議進行肝臟移植,但臺灣礙於肝臟捐贈取得不易,並不將肝臟移植作為第一線肝癌治療。
- 栓塞治療:化學治療的一種,利用油性物質 Lipiodol 與化療藥物結合,經血管注射進腫瘤,以縮小腫瘤。而最近有更先進的「載藥型栓塞微粒」,能改善化療藥物無法集中作用於腫瘤的缺點,讓藥物不易跑入全身血液之中,藥效發揮更大、全身副作用更低、且肝臟功能受損情況也較小。
- 標靶治療:利用口服蕾沙瓦藥物,近年來已列入健保給付,但僅能幫助病人平均多存活 3 個月壽命,效果較不明顯。
- 支持療法:末期病人再繼續治療只會加重肝臟功能的損害程度,而加速其死亡,因此此一階段以支持療法為主,不再採用其他的積極治療。
臺大醫院 2009 年共收錄 1,068 筆新發生肝癌個案,其中 735 個案經分期並於臺大醫院治療後,追蹤至 2012 年之存活分析:
民眾要有定期篩檢的意識
肝癌死亡率之所以如此高,最大因素就是非早期診斷,而無法早期治療,從2012年資料來看,臺大醫院3百多例新增肝癌病例中,有高達 40%是早期診斷,但就全臺統計,早期診斷率卻是低於20%,而日本因有詳細、密切的篩檢機制,因此早期診斷可接近至 6 成。
肝癌愈早發現、及早治療,死亡率就能大幅降低,這可從以上的存活率數據中得知,因此建議民眾一定要有定期篩檢的意識,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期。
自我保健方式
死亡率不低的肝癌,是國人常見的癌症之一,在目前愈後期治療,效果愈薄弱的狀況下,預防肝癌發生是相對重要的自我保健方式:
- 從源頭預防:透過注射 B 肝疫苗避免感染 B 型肝炎;避免 C 肝血液傳染的途徑,例如不共用針頭及牙刷、刮鬍刀等衛生用品、安全性行為、固定性伴侶、減少刺青、紋眉的機會,都能有效預防傳染到 C 型肝炎。
- 慢性肝病者積極治療:針對慢性肝病可分三級治療,包括初級治療之疫苗預防,二級治療之藥物治療,及三級治療之肝癌分期治療,尤其是肝癌復發率極高,應積極處理。
- 肝硬化治療:肝硬化將嚴重影響肝臟功能,只要肝臟功能不好,即便只是一顆小腫瘤都無法做更積極的治療,因為任何治療都只會傷害已嚴重受損的肝臟,因此肝硬化一定要聽從醫囑接受治療。由筆者領軍的臺灣肝硬化抗病毒多中心研究(Cirrhosis Taiwanese EntecAvir Multicenter Study,簡稱 C-TEAM)也在去年(2013 年)11 月於美國肝病醫學會年會上(AASLD)發表了最新研究,B 肝肝硬化患者及早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即可降低約 6 成的肝癌發生率,顯示對 B 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療的重要性。
肝癌是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中的最終章,尤其臺灣又是 B 型肝炎的好發地區,希望所有肝炎患者能把握「定期篩檢、定期追蹤、積極治療」這保命三藥方,別讓病程有機會走入肝癌的情況。而醫學界現在也不斷研究,希望能盡快找出最有效的肝癌治療方法,期待有朝一日成功降低肝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封面圖片來源:Tulane Public Relations via photopin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