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開始有退化性關節炎的問題,治療多年最後往往必須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但事實上醫師早就發展出用關節鏡清除病灶廢物加術後保健的做法,一樣可以恢復原有功能,甚至八成第四期病患在治療 3 年後仍不需要將關節換掉。
人體膝關節如果平常用在走路或跑步,屬於正常使用範圍,但膝關節彎曲如果超過 50 度,就會有受損的可能,大林慈濟醫院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呂紹睿指出,爬樓梯、騎腳踏車、蛙泳,甚至蹲馬桶、長久坐辦公室等都會讓膝關節有甚至達 90 度的彎曲。
原理:讓軟骨恢復速度大於破壞速度
根據呂紹睿團隊的研究,退化性關節炎的原因與內側磨擦現象有很大的關係。他表示,膝關節「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長期互相摩擦產生的「內側磨擦現象」,造成的發炎會誘發細胞激素與軟骨降解激素產生,不旦破壞了既有的軟骨,被破壞的組織堆積在膝關節裡,又會進一步影響軟骨組織的新陳代謝,等於是惡性循環。
▲「內側皺襞」隨著年齡或外傷會纖維化變硬、發炎、變厚、缺乏彈性,成為退化性關節炎元兇。(圖片來源:呂紹睿)
過往醫界的治療方式,不外乎止痛、打玻尿酸等,但最後往往走上置換人工膝關節一途。事實上,在膝關節退化發展到骨骼還沒有永久變形前,利用以「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清除病灶堆積的廢物,可以讓軟骨組織有自行復原的機會,加上術後做好生活保健,並不需要換掉關節。他表示,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雖然效果不錯,但費用較高,一旦失敗,付出的代價也大,不是人人願意接受。
術後三年滿意度近九成
大林慈濟 2010-2011 年間針對術後效果的追蹤調查發現,進行關節鏡手術加上術後保健,480 名患者 3 年滿意度達到 89%,退化性關節炎第四期的患者,有 80% 在術後 3 年仍不需要置換關節。
這項關節鏡手術事實上受到醫學界很強大的反彈(註),不過依然有透過這項技術治癒的病患現身說法。現年 60 歲的曾小姐在國中就是學校田徑隊短跑選手,運動習慣一直持續,但在年紀很輕的三十幾歲出頭,膝蓋就開始出問題。
▲曾女士現身說法,其治療成效讓電子媒體攝影記者也拍不出原本患病時走路不便的感覺。
她表示二十多年間跑遍大小醫院、服用進口葡萄糖胺、玻尿酸注射,卻都沒有任何改善,玻尿酸打了八年,藥效從一開始一針可以維持兩年半,到最後僅能維持六個月。在上網找資訊發現呂紹睿醫師的療法,術後兩年來,自己感覺膝蓋的功能已經恢復了九成五。
註釋
在「新膝望─退化性膝關節炎」一書中,呂紹睿細數 15 年來的研究成果遭到醫學界打壓的例子,包括投稿論文屢遭拒絕,一篇論文可能延遲六年才能刊登;參加研討會被各種技術性干擾無法發表成果,或是無法和與會者順暢溝通;醫界許多成員不肯接受新觀念;實證醫學的發展讓他的研究被質疑為證據力低下;手術數量比同業多很多,被健保署視為異常而大筆核刪不予給付等。
呂紹睿表示,醫界對於「內側皺襞」這種軟組織竟然能讓骨骼變形的理論、這麼簡單人人都會做的關節鏡手術就能治好,都感到不可思議,而實證醫學強調研究都要有對照組,但這樣等於是讓其中一群病人當白老鼠、勸他們不要做這種治療,他無法忍心這樣做。(回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