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NEWS

新時代消費糾紛:你的 3D 列印產品安全嗎?

3D 列印透過台灣廠商製造能力的發揚,列印機已經可以大量生產,你我生活處處 3D 列印產品的日子已經不遠;但相對地,這種不是以工廠大量生產的產品,安全性將成為消費市場上不可忽視的課題,尤其在醫療用 3D 列印產品(如上圖)的安全更重於其效能,不僅是各醫療院所,甚至將來想自行創業開工作室小批量生產 3D 列印產品的民眾,都將面對這種新時代的潛在消費糾紛。

生產自動化,工安傷亡人數反而上升

搜尋一下購物網站,現在已經可以發現不滿新台幣三萬元的 3D 列印機在販售,不管消費者覺得實用與否,或是評估花這筆錢會印出多少東西供自己把玩或使用,3D 列印已經是「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雖然街角的客製化貼紙工作室有朝一日可能會引進一台 3D 列印機,讓一般消費者不用自己買機器就可以用相對便利的方式獲得想要的產品,但產品的安全性議題就開始變得重要:它是機器生產出來的產品,但是卻可能沒有一般工廠必須受到的種種生產規範,這些產品買回家後,有可能會害到你。

由於 3D 列印的領域還非常新穎,各國政府的管理措施進度不一。UL 亞太區事業發展經理陳立閔表示,甚至連 3D 列印機本身的屬性都有討論空間,它可以是賣給一般消費者,所以是一種產品,在台灣其標準是由商品檢驗局管轄;但是 3D 列印機可以產生實際的可販賣商品,其生產環境與機器本身就有工安的關注點存在,這又跟勞動部有關。


▲網友自製 3D 列印支架。不過,撐得住嗎?(圖片來源:Creative Tools via photopin cc

而之所以無法忽視這個問題,在於隨著生產自動化的進程發展,反而造成更多工安意外的死傷人數。陳立閔指出,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單次超過兩人死傷的工安意外事件,全年總人數統計自 1973 年近 350 人逐年下降到 1985 年的 150 人,但自此之後直到 2006 年,人數又回昇到原來的水準,這代表自動控制的生產過程更需要嚴格檢視生產環境的安全。

醫療用 3D 產品安全性第一

而生產出來的產品是否危害消費者,則是另一個層面的議題,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固然現代各國政府與民間都對消費者保護給予最大的資源與關注,但是那都是針對一般企業、工廠、一定規模的店家;3D 列印產品,甚至是帶有客製化性質時,小批量的生產並不在一般能規範到的範圍內,這對醫療用途產品來說更需重視。

UL 亞太區健康科學部工程協理王舜民表示,醫療產品都是先講安全再講療效,醫療用的 3D 列印產品,不僅從原料開始就需要經過認證其生物相容性,生產的過程可能牽涉到溫度、濕度、汙染程度,這些因素可能使得原料變質或使得產品變得有害;生產完成後,不論是透過高壓、紫外線等物理方式或是過氧化氫等化學方式滅菌,也可能會讓產品的材質、強度或效用有所改變。

而客製化部份,利用 2D 或 3D 影像取得方式製成實體的物件,中間存在的誤差就有可能傷害人體。王舜民舉例,利用斷層掃瞄的 2D 影像轉成 3D 實物,電腦要計算影像之間連接的數據,如果取樣愈不精確,中間由電腦估算的範圍就愈大,而那並不是真正原來的樣子;直接取得 3D 影像本身也因技術上的誤差,不會與人體原始部位完全相同。此外,設計者是否能掌握原料的特性、列印出來的誤差也需加以考量。


(圖片來源:© Brooklyn Production/Corbis)

產品設計圖本身也可以是安全認證

在政府管理層面,王舜民表示,即使如美國也才開始探討相關的議題與規範,食品藥物管理局列出了四、五頁 A4 紙大小的問題,要求廠商回應,而歐洲的做法則是分類分級管理,並要求廠商自己說明為何產品是安全的。至於台灣方面 3D 列印目前多還在學術單位研究階段。

當 3D 列印機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後,我們都將不可避免遇到產品安全性問題,學術單位或醫療院所如果自行開發相關產品,應會自行注意安全問題並取得認證;至於一般民眾或個人工作室等層級如有販售或營業行為,陳立閔表示未來會有相關教育訓練課程等解決方案,而另一種途徑也在發展中:3D 列印產品的設計圖本身就可以透過公開散佈與付費下載給生產者使用,這些設計圖包含原料與製造的相關資訊,當設計圖通過安全認證,產品也就具備安全性。

(首圖來源:NIA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