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NEWS

精神醫療面面觀系列報導~精神科能為你做的事

很多人不知道精神醫療在做什麼?甚至還停留在看精神科就是看”精神有問題”的污名化錯誤印象中,延誤了很多自己真正可以獲得幫助的機會。所以我想寫這篇文章來告訴大家了解精神醫療可為大家服務的事項。

精神科(或名”身心科”),顧名思義就是看您精神或身心上有任何不快的科別,所以我們看的領域十分繁雜及包含廣泛,在臨床上大家所謂以為的精神病或躁鬱症,事實上只佔門診少數的個案,大多數來診人員,問題多是一般人在人生中都一定偶爾會出現的困擾及問題。就像內科醫師,不是每個來診人員都是癌症或慢性罕見疾病的,比較多的反而是感冒或拉肚子等問題。同理,身心科來求診人員,最多比例都類似是近來壓力較大引起緊張、頭痛、頭暈、腸胃不適、胸悶、心情起伏不定、食慾不佳或暴飲暴食、睡不好、疲累、精神差、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身體心理交互負向影響等問題,其次是因關係衝突,前來尋求諮詢。關係問題則包含有內心苦惱的自我衝突、與外界關係的疏離感受或不知所措,與他人人際關係的衝突挫折,與父母間溝通不良的困擾,或親子間教養意見相左,不知如何與青春期孩子溝通,或感情上遇到相處盲點,伴侶關係不和諧又找不到解決方式,包含的問題林林總總都是在臨床上常見需要身心科處理的面向。

身心科治療的模式是以視此個人為一生命有機體,以「生理–心理–社會」三者交互互動維持此有機體平衡的面向來介入處理,所以身心科不僅僅是看病,更是看見”這個人”的科。當外界壓力源已大到個人心理機制無法平衡,此個人即會出現身體症狀,也就是生理上已出現失衡情形,這時候即需藥物介入,來協助此個人維持身心平衡,重建健康。因一般問題壓力的累積為時已久,所以藥物治療大都需要一個療程(一般是需要三到九個月不等),協助個人在生理平衡基礎下穩定健康自我防衛機制及社會功能,也就是說吃藥目的是幫助個人在藥物內在支持生理系統下,恢復其本有應有的自己。之後借助藥物的前期協助,我們可以爭取一些時間幫助自己找到更好的心理調適方式,及和周邊的社會系統建立更好的正向連結,恢復自己原有社會功能,當生理機能有能力回復原本平衡時,即不需要藥物治療。

所以臨床上很多個案在痊癒時,都會說我是靠運動或我是靠家人朋友的關心恢復健康的,因為確實藥物的角色本就設定用藥目的是為了支持及療癒初期的失衡,中後期的心理重建及學習新的生活態度與外界正向聯結才是身心科主要重點治療的強項。只是很遺憾的,因台灣健保醫療的生態,現實上確實沒有多餘時間給個案重新檢視及學習更好的調適機轉,且民眾的認知多停留在醫師只會開藥給我,我最後還是要自己站起來的窘境中,因此很容易在拿了一些藥後,撐了一段時間,即自行停藥,但是沒有完全復原,帶著心理的創傷及可能殘存的身心症狀(失眠、容易緊張、害怕、退縮等),一直過的沒完全痊癒的生活品質,當下次壓力源一來,隨時可能所有症狀復發,只好又回頭吃藥,心理挫折更大(錯誤責怪自己:”為何我無法克服,還需靠藥?”,事實上臨床個案如在治療期輔以一段短時期的心理療癒治療,大部分的個案反而可以藉由此次生病機會,學習到更好的自我平衡機制,甚至可以自此挫折經驗獲得生命的禮物及學習成長的功課,而這些個案大部分在完成療癒後,不但生活品質更好,未來症狀復發機率也較低,甚至會告訴醫師,感謝此次生病不但找回自己,還活出更好的自己!

另外我想澄清的是,心理療癒治療是非常專業的一種療程,它與一般與家人朋友的談天是十分不同的,在過程中治療師必須能完全定位出個案心靈地圖的位置,通盤了解個案的整體面貌,擁有更宏觀的視野,並只給予他下一步往前走的步驟,個案才能在這過程中逐步走出自己的困境,學習到成長功課。就好像我們擁有理財規劃師來幫我們理財經問題一樣,心理治療師可以協助你在千頭萬緒的問題中抽絲剝繭的找回你自己在目前境遇中最佳位置。只是目前台灣的整體醫療體系及心理治療的外在現實環境還未完全發展成熟,所以即使有心想尋求自我療癒的個案也常需碰運氣在各個醫療院所及治療師中找尋適合自己的治療,這是比較遺憾的一件事,因為本就無助想求助的個案,在此過程中可能因此受更多的苦,使得原本可能很簡單可以很快解決的問題,需花更多的時間去療癒。

無論如何,任何問題都會有解決方式,每個生命也都會找到自己的出口,如果您預備好了,覺得自己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及醫療品質,想尋求除了吃藥以外更好的療癒方式,心理療程會是您可以列入參考的最佳選擇。

在此祝福所有遇到生命難題,暫時還走不出陰霾的個案,祝福大家都可以真正痊癒,開心健康,活出自己生命的色彩!感恩~

本文授權自書田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