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珍生病後變得愈來愈愛說話,但她說的總是千篇一律的內容,而且多半是負面的,不是批評媳婦的不是,就是罵隔壁的人太吵害她睡不著,慢慢的,家人都很怕和她交談,儘管大家都知道她生病了,還是難免在言詞中表現很多的不耐。不過,美珍沒有受到影響,批評的力道日益激烈,到後來還因為兒子的不堪其擾,請醫生開一些鎮靜劑讓媽媽每天服用。
方先生生病後變得很不愛說話,總是自己一個人坐著看電視,但家人也不知他到底看懂多少,有時孫子會帶他去超級市場買東西,不過他似乎感到不安全,對於外出興趣缺缺。到底如何讓方先生有「生氣」一些,家人覺得很頭痛。
美珍和方先生這兩種不同的改變,在失智症病人身上都可以看到,應該如何和病人相處溝通,可說人人情況不同。
一般而言,失智者的症狀是因大腦無法正常運作所致,但每個人的個性和生活習慣本就不同,出現的異常當然也是因人而異,所以沒有一套可用在所有病人身上的溝通守則可以遵循,只有靠照顧者的用心,設法了解病人的心,並在尊重他們的原則下,讓病人雖然失智卻還可以和周遭環境保持連繫。
面對常會出現言語問題的病人, 照顧者該怎麼做?
通常病人會出現的言語問題如:
●找不到適當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感覺,如肚子餓了卻不知道怎麼說。這種情況和吃過飯但忘記曾吃過的情況不同,是純粹言語上的退化。照顧者只要注意病人的生活起居,即可有效避免。
●一再重複一些字句而不自覺。周圍的人會感到不耐,要多體諒這是病人的症狀,他是生病了,不是故意的。此時可以轉移話題,講一些病人會有興趣的事。
●無法進行有意義的思考和對話。這部分可能家人或照顧者都能理解,要注意的是不要保護過度而替他們說太多話或是做太多事,適度刺激可避免他們退化的速度過快。如他們或許不能做飯了,但還是可以請他們幫忙洗菜或洗米等,比讓他們整天坐著看電視要好。
●聽力會下降,這多少和年紀有關,但失智者的聽力下降明顯表現在對背景聲音的過濾力不佳,如當電視開著時他們的聽力會特別差。有時會覺得病人難以溝通,這不只是他們的理解力有問題,也可能是他們根本聽不清楚。
●因為很快忘記,對於連續劇的情節無法了解。很多病人一天到晚坐在電視機前面,但他們究竟了解多少,沒有人知道,有部分是他們看過就忘,但也有一部分是他們根本不知道某些字詞的意思。
作為照顧者,如何在幾乎是千篇一律的日子和一成不變對話中找到生活的樂趣和意義,必須靠自己去開發。一個最重要的原則是,自己的體力要好,心智要健全,才能照顧病人。其次,有一些技巧可以讓你在照顧時事半功倍:
●不要視和病人溝通是一件苦差事。病人會說話總比不會說的好,說正面的話總比只是負面的批評好,而如果都是罵人的內容時,你要知道轉移到何種病人會感到興趣的其他話題,或是請他協助你做某一件事,讓他們停止批評。
如前例美珍在數落媳婦的不是時,可以帶他去菜市場走走,離開現場是轉移話題的最有效方法。
●不必和他們生氣。雖然他們一再問你同一件事,但他們並不是故意的,生氣、或對病人大小聲都於事無補,只是削減自己的能量而已。
●不要期待他們的情況會好轉。失智症沒有「服用某某偏方後痊癒」的例子,絕對不要相信這種偏方說法。
●和病人對話要使用簡單的句子,尤其不要使用「開放式問句」。如「早餐想吃什麼?」倒不如問「你要喝牛奶還是豆漿?」。儘量讓病人不必傷太多腦筋,給他們明確的指示,不要叫他們「不可以做這做那」,而可以說「我們來種花好不好?」
(圖片來源:Sailing “Footprints: Real to Reel” (Ronn ashore) via photopin cc)
面對自覺到自己記憶力不佳的病人,照顧者該怎麼做?
早期失智症者會發覺自己記不住很多事,也就是所謂的「病識感」,有時他們會擔心自己的情況,也會擔心自己會迷路,會拖累家人等等。此時,身為照顧者可以做的事有:
●最壞的情況尚未出現,所以,要珍惜目前的情況。
●要常常安慰病人,這是病造成的,家人都了解,不必擔心家人會拋棄他,也不必擔心他拖累家人。可以跟他說,這是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都會出現的,只要保持心情愉快就好了。
●主要照顧者也要讓其他家人了解,此種病的進展以及病人特有的一些行為,家人的支持以及理解,可以大大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失智者的情況只會走下坡,但如何在「不可能好轉」的情況下,讓病人有較佳的生活品質,絕不是醫生或是看護、藥物可以做到的,照顧者和家人的用心付出,一定能有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