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NEWS

食物相忌,真有其事?

民間相傳有食物相忌,若同食則會導致“中毒”,以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真的有道理嗎?翻開傳統農民曆上常有的「食物相剋中毒圖解」,不難發現某幾種食物出現的機會特別高,例如淡水魚貝類、田螺、毛蟹等,容易受到細菌或寄生蟲的污染,若未煮熟即食用,可能造成腸胃炎。高油脂或高蛋白的食物,例如肉類、牛奶等,若未妥善保鮮,也容易酸敗腐爛。也就是說特定食材本身容易出問題,同食與否關係不大。

富含水楊酸(草莓、鳳梨等)及組胺酸(竹筍、茄子等)的食物吃了容易發癢,含有寡糖(洋蔥、豆類等)及粗纖維(高麗菜、番薯等)的食物吃了則容易脹氣,也可能被誤認是食物相剋的結果。東方人腸胃道的乳糖酶活性普遍較低,如果喝大量牛奶或其它乳製品,也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如果真要說食物相忌,比較有科學根據的則是單寧酸與蛋白質的沉澱反應。富含單寧酸的食物包括柿子、石榴或許多未成熟的水果,事實上我們吃下去會有澀味即是單寧酸與唾液中的蛋白質沉澱所致。如果同時食用大量的單寧酸及牛奶、豆漿等,則可能會在胃裡結塊,造成不適。另外,生豆漿未完全煮熟則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如果與肉類同食,也容易造成腸胃不適。

醃製肉品常添加亞硝酸鹽,如果與乳酸飲料同食,可能會形成致癌的亞硝胺。有些葉菜類含有較多的硝酸鹽,例如小白菜、芥蘭等,如果放太久、不新鮮時會轉變成亞硝酸鹽,若食用之則反受其害,不可不慎。

還有一種食物相忌則是營養學上的考量,如果同時服用可能會阻礙營養素的吸收。富含草酸和植酸的植物,例如菠菜、花生、茶、咖啡等,容易與鈣、鐵等礦物質結合而妨礙其吸收。有些食物例如小黃瓜、胡蘿蔔等,含有維生素C分解酶,生食過多會導致維生素C缺乏,不過這種情況可能只出現於畜牧業,在人類身上不太容易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