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來風雨聲, 尿濕整床面。可說是人成長的過程, 大部份的人都有尿床的經驗, 更是父母訓練小孩的重點。初生兒的大腦發育尚未成熟, 而人的膀胱又是受到大腦神經的控制, 當大腦中控制膀胱的神經還沒發育成熟時, 小孩子解小便是種反射動作。簡單的說, 當膀胱滿了, 尿就自然地排出體外。一般來說, 小朋友上學後, 大腦的發育也慢慢地成熟了, 就學會在適當的地點、時間來解小便, 甚至在夜晚時, 也不會尿床。但是有些小孩子, 大腦發育還沒有那麼快成熟, 甚至快上國中, 還經常在晚上尿床, 使得父母憂煩, 小孩子的自尊心受傷。
造成小孩子尿床的原因如下: 有些是生理因素, 小孩子本身的發育慢所造成的。有些是心理因素, 小孩子平常對小便控制的很好, 卻因某些外在因素, 像是考試、責罵、心理受到挫折等, 使得小便失控而尿床。少部分是膀胱發炎、膀胱功能的不正常, 或因脊髓神經有問題所造成的, 無法控制膀胱而引起小便失控。不論是何種因素造成, 父母都應重視, 適時給予治療, 以免孩童身心受創而造成遺憾。
對於生理因素的患者, 通常是給一些藥物來協助小孩控制小便。若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尿床, 父母應該以關懷代替責罵。治療方式是藥物加上一些行為控制, 如晚飯後應儘量少喝水, 睡前多上廁所, 把尿解乾淨點。並要求小孩每天做記錄, 在沒有尿床的日子做個記號, 每個禮拜統計一次, 一段時間後, 看看是否有進步, 最重要是給予心理上的建設, 尿床現象很快就可以得到改善。若這些治療仍然無效時, 則可能是膀胱功能不正常或脊髓神經有問題所造成的, 這時除驗尿外, 還需要做膀胱功能檢查, 以了解膀胱收縮力如何、神經是否有問題, 再配合其他檢查, 如X光檢查、超音波檢查, 查出病變的主因, 才能對症治療。
尿床這小問題也可能是大麻煩, 所以父母應多注意, 若發現小孩有尿床的現象, 應到泌尿科做詳細的檢查, 了解真正的起因, 以便早期治療, 讓你的小孩重拾純真無憂的童年。
尿床正常嗎
小華最近總在深更半夜時,突然間的嚎淘大哭。原來,他尿床了,任憑媽媽怎麼哄,小華還是哭不停且臉上充滿著陰霾沒有笑容,看得媽媽心疼不已,只好求助醫師了。小朋友會尿床到幾歲呢?為什麼會尿床?如何幫助我的小孩渡過這時期?
初生嬰兒的小便是屬於反射動作,當膀胱滿了就自然排出,一天要小便20次左右,不受大腦神經的控制,再加上初生兒有60%的時間是在睡覺,所以他們的排尿通常也是在睡眠狀態下完成,換言之,幾乎所有的嬰兒都是在尿床中成長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大概到三歲時,由於大腦皮質控制排尿的中樞神經慢慢成熟了,膀胱的容積也加大了,這時候,一天的小便次數會漸漸降到10次左右。同時,也能在最適當的地點、時間將小便排出,達到控制尿尿的目的。
初生兒幾乎是百分之百會尿床,等到了五歲時,有85%的小孩己經能控制好小便,之後,每年會再減少15%,一路減下來;國中畢業時,就有99%的小孩皆能控制住小便。男生的尿床率是女生的一點五倍,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在晚上發生,白天晚上皆發生的佔20%。小朋友控制大、大便及時段的依序是:先學會不在夜間上大號,接著能在白天中控制好小便,慢慢地連晚上也能控制住小便了。
尿床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二種,從出生到十二歲,甚至成人時,一直持續有尿床現象,稱之為原發性尿床;若原本己能控制小便,卻突然有尿床的現象再發生,則為繼發性尿床,這類尿床多半是情緒,心理因素所造成。那麼到底有那些因素會造成尿床呢?其實真正的原因尚未有定論,大體上可分為六種:1.尿流動力學上的因素,2.神經發展延遲因素,3.睡眠異常,4.基因造成,5.外在壓力,心理層面因素,6.泌尿器官異常。通常原因都不單一性的,是多種原因合併所造成的。
尿流動力學異常的小孩,會產生功能性膀胱容積小,是一般人的一半,但在麻醉狀態下檢查時,又可發現膀胱容積是正常的,表示沒有實際器官上的問題,可能是大腦神經發育不完整所引起的;神經延遲發展多半是大腦皮質發育緩慢,造成膀胱容積小、敏感,夜間尿床比例就高,但是,有時候在神經或病理上卻無法檢查病變的神經,可能是神經生理學上的發育不成熟所致。
尿床的小孩在睡眠上都比較深沈,所以睡覺的狀態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基因遺傳上,可以發現父親有尿床經驗,有三分之一的小孩也會有尿床的現象;母親有尿床經驗,則有五分之一會有尿床的現象;若父母親皆有尿床經驗,有百分八十的小孩可能會有尿床問題。要是泌尿生殖器異常造成的尿床,多半會合併有其他的疾病,如小女生的尿床常和尿路感染合併發現。心理因素造成尿床的小孩,平常對小便控制的很好,卻因某些外在因素,像是考試、責罵、心理受到挫折等,使得小便失控而尿床。其他,還可能有食物過敏造成,但並不常見。
診斷上,首先詢問病史,了解患者的年齡,小便習慣及尿失禁的種類,接著做身體檢查,特別是神經學檢查,看看小孩背部有沒有凹陷或突出軟軟的腫瘤等脊椎器官上的問題;尿液檢查可以看出是否有感染的現象,若有感染時,則需進一步做細菌培養,找出細菌種類;依病情可以配合其他檢查,如超音波、經靜脈腎盂攝影術、排尿膀胱攝影術,或利用內視鏡檢查是否有尿道狹窄或瓣膜產生等查出確實病因,才能對症治療。
因為尿床的原因常不是單一性的,所以在治療上是藥物和行為訓練雙管齊下來治療的。對於生理因素的患者,通常是給一些藥物來協助小孩控制小便,例如,可以給些DDAVP的藥,噴在鼻子黏膜上,可以抑制腎臟排尿,或服用IMIPRAMINE的藥,可以增加膀胱容積及減少不可控制的收縮,讓小孩在夜間容易醒來去上廁所;也可給些副交感神經抑制劑的藥物。
行為治療方面,如膀胱訓練,在白天時教導小孩多憋尿,在有尿意時多憋十到十五分鐘,可以增加膀胱容積;再來多鼓勵他,應以關懷代替責罵,讓他心理上沒有負擔。還有一種反射性治療,在尿布上放一種沒有危險性的電極,在小孩解出第一滴尿時,電極放出輕微的電刺激,像鬧鐘一樣,叫醒小孩去上廁所,長期訓練下,有八成小孩會改善尿床的現象。
另外,晚飯後應儘量少喝水,睡前要上廁所,把尿解乾淨點。並要求小孩每天做記錄,在沒有尿床的日子做個記號,每個禮拜統計一次,一段時間後,看看是否有進步,最重要是給予心理上的建設。尿床的治療是需要多方面配合,除了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