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明,今年7歲,這二天來他媽媽發現小明經常要上廁所,而且小便時小明還會叫痛,同時也看到他的小內褲上有些黃色的分泌物,於是小明便隨媽媽來到醫院,經醫生檢查才知道是患了包莖合併包皮炎。
事實上,像小明這樣的例子在臨床上還滿常見的,身體檢查往往會看到包皮紅腫,尿道口也腫痛,龜頭上常常會有一層白色的垢,有臭味,厲害時整個陰莖都會紅腫,好像小香腸一樣,而尿道也會有黃色或棕色的分泌物,這是典型的包皮龜頭炎,大部份是因包皮過長或包莖所引起,有些醫師會建議家長們為小朋友做包皮環切術,也就是俗稱的割包皮。
究竟包皮應不應該割呢?這個問題牽涉到風俗、習慣或宗教信仰,西方人常常會在男嬰出生時,便行割禮以免去日後的麻煩,這種風俗或宗教信仰往往認為包皮是不潔之物,不去不淨,但是在中國人心裡普遍存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尤其是老人家,常常反對割包皮最甚,主要的想法是認為天生萬物必有其用,何況這麼小的年紀,就見血光之災是不祥之舉。
包皮究竟有何作用呢?其實,包皮覆蓋在龜頭的外面,有保護龜頭的作用,而包皮的黏膜會分泌物質,可以使龜頭不致於乾澀不易損傷。初生嬰兒幾乎每位都是包皮過長的,但隨著年齡,陰莖逐漸長大,到了青春期時會快速發育,有部分的人,包皮是會向後退,使龜頭露出,如此並不需要做包皮環切。然而,有一半人以上,平時在陰莖不勃起時,可能仍然覆蓋包皮,割不割包皮就要看是否能保持清潔,方不方便照顧及是否會引起發炎而定了。
有一種情形叫“包莖”,顧名思義就是包皮包著陰莖,平時只有一小的開口供尿液流出,勃起時包皮仍然包著龜頭,甚至使陰莖看起來怪怪的,或者會有疼痛感,這種形式的包皮,往往因包皮垢無法清洗乾淨,加上小便滯溜及細菌的作用,使得包皮發炎、紅紅腫腫的,尿道口也腫痛,就如同王小弟一般,這種包皮留著反而是禍患,應該考慮切除。
包皮過長,通常是指包皮除了覆蓋整個龜頭外,同時也留了一截滿長的皮在外面,但是它的開口夠大,所以用手可以將皮向後退,使龜頭整個露出,如果有包皮垢也可以清洗得到,但是有些家長在為小朋友洗澡時,並不會特別將包皮、龜頭、冠狀溝清洗,使得過長的包皮反而變成藏污納垢的所在,發炎在所難免,次數多時,包皮會與龜頭間黏連,使得包皮無法再向後退作清洗,內藏的包皮垢也無法排出,有時候甚至可以在包皮下摸到一粒或數粒如豆狀的小團塊,這樣的包皮也是需要做環切的,免得以後妨害陰莖的發育,以及勃起時的疼痛。
還有一種情況叫嵌頓包皮,也就是包皮整個卡在冠狀溝之後,造成包皮靜脈迴流不良而水腫,同時合併有疼痛、漲大感,這種情形大多是人為因素,例如家長在清洗包皮時,未將包皮再恢復原狀,胡塗醫生導尿後也未將包皮復原,不當的性交或手淫都可能引起,治療方法是在陰莖背部卡在冠狀溝處的包皮環先做一切口,使得血液迴流得以通暢,包皮水腫消褪,然後再行包皮環切術。
綜合以上所說,當包皮有反覆性的發炎、包莖、嵌頓包皮時,不論年紀的大小都應該將包皮環切,讓龜頭有出頭天,有些父母會認為孩子年紀還小,又得接受全身麻醉,及小朋友受苦往往無法接受手術的必要性,事實上,包皮環切術在泌尿科醫生而言,是一即簡單又安全的手術,手術時間也短,大多不超過半個鐘頭,而且現今醫學進步,小孩子的麻醉已不成問題。環切後的好處除了便於清潔及照顧外,也不會因包皮太長被拉鏈卡住,青春期的發育也不會受影響。另外包皮垢在動物實驗上會引起母老鼠子宮頸癌,人類雖無法做人體實驗,但是西方行割禮或一出生就做包皮環切的國家,其婦女得到子宮頸癌的機率比台灣低的多,雖然人種、氣候、社會條件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機率,但不可否認包皮環切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家長們在為小男孩洗澡時,除了注意是否有疝氣、隱睪、尿道下裂等情形時,其實最重要的還是看看包皮有沒有過長,有無包莖、紅腫、疼痛等狀況,如果有的話不要隨便買個消炎藥膏塗抹一番就行了,應讓立刻請泌尿科醫師仔細診視,做最適當的處理。包皮小小僅僅有一張,當它是禍患時,應該“當機立斷”,讓龜頭有個“出頭天”。不當的處理只會給自己或小朋友帶來更多的痛苦與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