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NEWS

肚裡悶雷響—談便祕

洋洋剛剛開始上幼稚園,由於不習慣使用學校的廁所,總是忍著回到家裡才解。幾個星期下來,排便的間隔逐漸拖長,甚至三至四天才方便一次。今天他在一番折騰之後,解出又乾又硬的糞塊,把肛門都撐裂了,痛得哇哇叫。媽媽看他便中帶血,非常擔心,想問小兒科醫師,孩子便祕怎麼辦?

 

「便祕」是每一個人都不陌生的經驗。曾有一份衛生習慣調查報告,讓受問者圈選「腹瀉難受還是便祕難受?」結果大部份的人都認為:便祕比較難熬。理由有二,其一是腹瀉像傾盆大雨,嘩啦一陣倒也乾脆。便祕卻如肚裡悶雷響,醞釀多日,沒有下文,怪不舒服的。其二是腹瀉來得急,去得快;便祕卻是歹戲拖棚,長久奮戰,不得要領。所以長痛不如短痛,與其便祕,寧可腹瀉。

 

※ 常見症狀

便祕的重點症狀是解便困難。通常糞便乾且硬,有時粗大如短棍,有時結粒如羊屎。排便間隔拖長,固然是便祕相伴的症狀,但是僅只延遲排便,甚至超過三天,如果排出軟便,解便並無困難,就不算便祕;例如哺育母乳的嬰兒,常有這種現象。

 

便祕往往起因於腸道蠕動波減緩,伴隨的腹瀉和腸氣使孩子食慾降低,所以食慾不振的兒童經常也有便祕的困擾。此外,便祕與肚子痛也有關連。大約60%的便祕兒童會抱怨反覆腹痛。嬰幼兒皮膚細嫩,硬便刮傷肛門,造成疼痛流血,稱為「肛裂」,繼而感染形成肛門周圍的「膿瘍」,或甚至穿孔成為「廔管」,都是便祕的併發症。成人尤其孕婦,長期便祕還會使直腸靜脈血管叢腫脹,形成痔瘡,也會疼痛或出血,這種情形在兒童時期比較少見。

 

兒童慢性便祕,比較困擾的問題是「遺便」,由於直腸長期積存大便,逐漸擴張變鬆,肛門括約肌無力鎖緊,致使糞便與大腸黏液不自覺的流漏出來,污染內褲,造成異味,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在學的兒童可能因此被同學取笑,導致自卑心理與退縮行為。臨床經驗顯示,許多慢性便祕的兒童比較內向,等到便祕矯治之後,逐漸開朗活潑,更有自信,願意主動與人互動,在在證明生理的不適,確實影響孩子的情緒與發展。

 

※ 為什麼會發生便祕?

 

要解釋便祕的病理機轉,必須先從正常的排便過程說起。我們所吃的食物由口腔順著消化道,一路由蠕動波推進,經過分解與吸收後,殘渣到直腸的耗時,稱「腸道傳送時間」,它隨著年齡逐漸拉長。舉例來說,3個月以下的新生兒,需9小時;4至24個月的嬰兒,需16小時;3至13歲的兒童大約26小時。當腸道傳送時間過長,水份被吸收殆盡,糞便變得更硬更乾,不易排出,產生便祕的症狀。

 

人體解便的關鍵器官是直腸。它在消化道的末端,平時保持淨空。食物殘渣經過大腸吸收水份,形成糞便進入直腸。於是腸壁感受擴張的壓力,一方面經由神經反射放鬆肛門內括約肌,準備排便;另一方面通知大腦,產生便意。大腦感知內急,還要判斷是否此時此地適合排便。這時可由意志控制肛門外括約肌,暫時將關口鎖住,等著找到方便的時間地點,才准予放行。

 

便祕的形成,往往是惡性循環的結果。例如本文所提到的洋洋,因為不願意在學校上廁所,大腦雖然感受便意,卻忍住不解。久而久之,糞便在直腸堆積,腸壁長期受壓,彈性疲乏,越來越遲鈍,必須堆積更多的量才有便意。再加上肛裂,排便疼痛,孩子更不願解,便祕於是成為慢性的問題。

 

※ 便祕的成因

 

大多數便祕的孩子,並沒有器官畸形或其他疾病,只是習慣不良所致,稱為「功能性便祕」,佔90%。另外,10%的原因,列表說明如下(見表一):

 

正常的新生兒,在出生後24小時內,應該排出胎便,如果時間延遲,就須考慮腸道畸形或潛在疾病。最常被提到的是巨結腸症、肛門畸形和甲狀腺低下症。

 

巨結腸症起因於腸道神經結發育不健全。某一段腸子缺乏神經結,這段腸道不能蠕動擴張,形成狹窄的瓶頸。前段的大腸於是積壓殘渣,日久撐得又鬆又大,因此得名。這類嬰兒解便困難,排出的糞便細窄狹小,腹部鼓漲,食慾很差。做大腸鋇劑顯影可以診斷。如果缺乏神經結的腸段很長,必須手術切除。

 

肛門畸形包括先天無肛症和肛門移位或狹窄。臨床上經由指診或鋇劑顯影皆不難診斷。治療也須手術修整。

 

甲狀腺低下症,現在可由例行的新生兒篩檢發現,每一個新生兒都會作這個檢查。如果確認,需長期補充甲狀腺素。

 

※ 治療與預防

 

前面提到,大部份的便祕都是不良習慣造成解便困難的惡性循環。若要破解這個循環,必須從直腸淨空做起,最重要的是,配合飲食與藥物,耐心地重新建立正常模式。

 

對於長期便祕,甚至併發遺便的孩子,治療比較積極。可以使用軟便劑,或者偶而灌腸,希望每日或隔日解便。至於,時間少於6個月以下的便祕或症狀較輕者,並不鼓勵灌腸或服用瀉劑,以免養成依賴性。畢竟用藥只是一時權宜,最終的目標是不靠藥物,建立正確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飲食首重三個F:水份(Fluid),水果(Fruit),纖維(Fiber)。經過追求精緻的雅痞風潮之後,現在流行另一種反思,健康導向的生活方式逐漸受到重視。粗茶淡飯不是寒酸,是淳樸加健康。高纖穀類,例如胚芽米、全麥麵包、高纖餅乾可作主食。天天記得五份蔬果,其中奇異果、葡萄柚、木瓜、水梨、黑棗都富含纖維與水份。點心類,有優格、優酪乳、椰果、果凍都是受孩子歡迎的纖維食品。

 

此外,良好的衛生習慣從小開始。現代高壓力的緊張生活方式對腸胃十分不利,許多孩子便祕始自如廁訓練時期,心急的父母越逼,孩子越恐懼排便。在匆忙的日常生活步調裡,還是可以找出輕鬆一下的時段。最好選在餐後,鼓勵孩子去蹲坐馬桶,養成好習慣。出門在外旅行,作息失調,最易便祕。行前記得準備促進腸道蠕動的藥物和食品。

【結語】

 

治療便祕需要耐心,三個月以上的用藥與飲食諮詢,才能改變長久的積習。這種耐心與努力,一定是值得的。我記得一個小男孩,剛開始治療時,總是低頭不語,滿臉委屈,隨著便祕症狀的改善,他得到父母不斷的鼓勵與讚賞。每次門診,會帶不同的玩具來獻寶說故事給我聽,看到孩子撥雲見日,笑顏逐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