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跟鞋讓許多女性朋友婀娜多姿,但在身體健康上卻也帶來許多挑戰。
穿著高跟鞋走路常會引起一些靜脈的症狀,如疼痛、疲勞、腿部沈重無力。在 2012 年 10 月的 J Vasc Surg.中,巴西學者 Tedeschi Filho W 等探討穿不同型高跟鞋對靜脈回流的影響,比較對象為赤腳走路。本研究共有 30 位無症狀婦女(平均年紀 26.4 歲)穿合適鞋子,並令她們做正立位時的足部屈曲和伸展,及在站起來和躺下去時的下肢靜脈回流變化。受試者分別赤腳、穿中跟鞋(3.5 cm)、細高跟鞋(7 cm)和厚鞋底高跟鞋(7 cm),並測定靜脈充盈指數(venous filling index, VFI)、射出血量分率(ejection fraction, EF)和剩餘容積比率(residual volume fraction, RVF)。
結果顯示穿高跟鞋者的 RVF 皆高於赤腳者,但穿中跟鞋者的 RVF 低於穿高跟鞋者,唯後者並未達統計差異。EF 則呈相反結果,赤腳者的 EF 高於其他三組,VFI則無明顯差異。可見穿高跟鞋會減低肌肉幫浦功能,長期穿高跟鞋會造成下肢靜脈高血壓,且可能會是引起靜脈疾病症狀的致因。
2012 年 6 月的 Hum Mov Sci.電子搶先報中,巴黎學者 Gerber SB 等分析高跟鞋對年輕婦女的靜態平衡之影響。本研究共收案 53 位婦女,年紀介於 18~30 歲,且習慣穿高跟鞋,都沒有骨科或神經科疾病,作者使用力板分析靜態平衡,分別測定在張眼和閉眼時,採赤腳或穿高跟鞋(7 cm高,直徑1 cm)時的內外側方向和前後方向的壓力中心移動情形。結果顯示穿高跟鞋組在閉眼情形下,其內外側方向的中心移動明顯增大,證實穿上高跟鞋(7 cm)會影響年輕健康婦女的靜態平衡。
2012 年 1 月的 Foot Ankle Int.中,美國學者 Foster A 等研究鞋跟高度與踝部外側扭傷的關係。共有 18 位婦女參與,鞋跟高度分為高跟(9.5 cm)和低跟(1.3 cm),受試者以其所選用速度步行,評量 3D 運動學、地面反作用力和脛骨前肌及腓長肌的肌電圖變化。結果顯示,高跟鞋組的最大踝部蹠屈角度和內翻角度皆大於低跟鞋組,此外,高跟鞋組的腓長肌的最大內翻力矩顯著增高,但脛骨前肌則無差異。作者推論如此可能會因高跟鞋而增加向外側踝部扭傷的風險,應多注意防範。
因為高跟鞋被認為與髕股關節疼痛有關,在 2012 年 6 月的 Gait Posture.中,美國學者 Ho KY 等分析 11 位健康年輕婦女(平均年紀 25.0±3.1 歲)的下肢運動學和動力學,鞋跟高度分成三種:低跟(1.27 cm)、中跟(6.35 cm)和高跟(9.53 cm)。結果發現在鞋跟高度增加時,髕股關節應力最大值會明顯增高,髕股關節應力增大主要來自於關節反作用力增大,膝部伸肌力矩和膝屈曲角度增大所致。
2012 年 4 月的 Gait Posture.,波蘭學者 Mika A 等分析年輕和中年婦女在穿上不同高度跟時對下肢運動學及肌肉活性的影響。本研究量測下肢肌肉的肌電圖變化,及髖部、膝部和踝部的運動學,鞋跟的高度為低跟(4 cm)和高跟(10 cm)。結果發現在鞋跟增高時,膝部屈曲增大,踝部外翻減小,表示穿高跟鞋時,步行中可減少地面反作用力的代償機制會變差。穿高跟鞋會增高肌肉的活動量,加速肌肉疲勞,導致肌肉使用過度,以及反覆使用造成的勞損傷害。
2012 年 5 月的 Am J Phys Med Rehabil.,Mika A 等更分析高鞋跟和低鞋跟對步行中的豎脊肌活性及骨盆運動學的影響。研究共分三組:未穿鞋、低鞋跟組(4 cm)和高鞋跟組(10 cm)。結果穿高跟鞋的年輕婦女腰椎豎脊肌肌電圖活性較高,在步態中的最初觸地時以及腳趾離地時皆如此。中年婦女的高跟鞋的腰椎豎脊肌肌電圖活性顯著大於未穿鞋組。
此外,年輕婦女高跟鞋組的矢狀面骨盆活動範圍顯著高於低鞋跟組和未穿組,但中年婦女則無此情形。可見高跟鞋組的腰椎豎脊肌活性增大,會加重肌肉的過度使用,引起下背疾患。中年婦女穿高跟鞋者的腰椎骨盆構造隨著年老而變僵硬,而致高跟鞋的不良影響會隨著年紀增大而更嚴重。
2012 年 9 月的 Clin Rheumatol.電子搶先報中,美國學者 Glassy CM 等分析 221 位穿高跟鞋的受試者,評估高跟鞋和骨骼健康風險因子(性別、身材瘦小、骨折家族史、吸菸史、步行、攝取乳製品的情形、早期停經或在 45 歲以前切除卵巢)的關係,結果並未發現穿高跟鞋會影響跟骨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