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如何正確的進食、口腔應如何保健以及重視體重過輕的議題,首次同步在臺灣失智症協會主辦的 2013 年國際失智症大會中發表。
因為失智症的病程很長,在罹病 3~5 年進入中重度以後,進食、口腔和體重的問題成了照顧上必須特別注意的項目。
國際失智症大會專題分享一:失智症的進食行為
在 4 月 20 日“失智症的營養與口腔照顧”專題場次中,多明尼加的 Daisy Acosta 醫師,也是國際失智症協會的前任主席,分享“失智症的進食行為”。她在研究中發現,患者異常的進食行為,容易造成營養不足、體重減輕和加速腦部的退化,同時也增加照顧的困難度。進食問題依發生的比例列舉,分別為:偏好流質食物、接受餵食但很快又吐出來、持續發出叫聲、嘴巴不自主的一直動、推開食物拒食、用手摀嘴巴、嘴巴緊閉不開、含在口中不吞、含著湯匙不動、喜歡離開座位和容易嗆到。針對這些狀況,Acosta 醫師建議的照顧模式包括:
1. 改進餵食方式:照顧者在應對態度、使用工具都須考量患者當下的身心狀況。
2. 接受拒絕的行為:患者可能因不餓、不喜歡食物、身體不舒服或無法辨識食物的內容拒食時,不需即時要求配合。
3. 不自主的行為失能:選擇適當時機餵食或一面安撫一面餵食。
4. 行為脫序:用比較有吸引力的餐具或特殊的椅子,來誘導專注的進食。
5. 增加手部的活動:拿玩偶或物品讓患者握在手上,可以防止餵食中受到手部的干擾。
6. 增加營養:如果需要,可在餐食裡,加強卡洛里或食物的份量。另外,日本東京工科大學教授 RyokoRokkaku,去年來臺演
講中提到,在患者用餐前半小時,以歌唱或發聲練習帶動,讓患者心情愉悅,可以降低進食的困擾。若能加上喉嚨 3∼5 鐘
的按摩,會減少因嗆到而拒食的發生。
國際失智症大會專題分享二:口腔對健康的影響
澳洲的醫師 Peter Foltyn,有超過 35 年的實務和研究經驗。此次,他以“失智症的口腔與牙齒照顧”為題,述說不健全的口腔對健康的影響。他指出,蛀牙、急慢性牙周病、口乾症等疾病,除了會導致失智症認知功能減退、增加營養不良和感染的風險、以及影響身心健康外,對臥床或加護病房的病人,更容易增加肺炎機率,加速病情惡化而致死。所以口腔的清潔衛生,不論對老人、失智症患者、無行為能力或失去意識的人都一樣重要。他帶來許多實務上的照片,說明口腔與牙齒的損害,對外觀容貌、健康、甚至自尊的影響。同時,他引用日本的研究,建議牙齒最好不能少於 20 顆,才能享有正常的進食,並維持健康的身心。
國際失智症大會專題分享三:體重過輕是中老年人的警訊
來自美國的 Emiliano Albanese 醫師是神經心理學博士,也是美國衛生署老人局流行病學與社會科學的專家。他在“ 體重減輕與失智症:流行病學的回顧”中,完整精采的分享了全球 3 個大型研究的成果。
1. 根據 2002 ∼ 2011 年國際失智症協會在中美洲、中國和印度,對超過 17,000 人所做的研究發現,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在 3 個月內體重減輕 4.5 公斤以上,而且不是自主性的體重遽降,會直接造成認知功能退化。
2. 英國國家健康與發展研究追蹤 1946∼ 2011 年 5,000 人以上的體重變化史,發現如果在 43 ∼ 53 歲的這個年齡層,發生持續性的體重驟減,日後大腦的退化機率比較高,而且會特別突顯在字串記憶能力的缺損。也就是說,中年時期的體重過輕,是日後 10 或 20 年以上得失智症的遠因之一。
3. 在愛爾蘭針對年齡、基因和環境研究的一項研究,檢視 6,000 名參與者,其個人長期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曲線。並以電腦斷層探索其腦部變化,發現中年到老年的 BMI 值越低,失智症或大腦受損的現象就越明顯,在老年時期會更為嚴重。
一般人正常的 BMI 範圍是 18.5 ∼24,所謂的 BMI 計算是體重(公斤)/身高(公尺)的平方。過去的研究幾乎著重在呼籲過胖會大大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症的機率。以上這三項的研究,則涵蓋了中年至老年,一旦體重過輕,對營養和大腦功能都會有直接或間接的不良影響。正如專題主持人臺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邱銘章醫師的結語:中國人常說的“保重”,此次在這個大會中得到了最好的證明。
總而言之,正確的進食與餵食、保持口腔清潔和牙齒的健康、控制體重和維持正常的 BMI 值,不但可降低失智症風險,同時在失智症的漫長照顧中,也可以延緩患者退化,進而提高生活品質。
(封面圖片來源:Todd Baker << technowannabe via photopin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