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曝曬陽光中的紫外線B是合成維生素D的最大來源,但各季節的陽光量變化很大,高緯度地區變化量也比赤道為大,因此會改變所可曝曬的紫外線B量,進而使血清中25(OH)D 濃度隨著季節變化。
2013年3月Ann Dermatol Venereol. 期刊中,法國學者Leccia MT討論皮膚、陽光和維生素D的相關事實和爭議。許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曝曬陽光具有保護作用,可以減低某些免疫疾病和癌症的發生率及其相關的死亡率。此外,近10年研究發現並建議「維生素D不足」之數值,但卻缺乏嚴格的科學性討論驗證。分析文獻顯示,所謂的「正常範圍」並沒有明確及一致定義,這些所謂「維生素D不足」定義是人為定義出來的,缺乏嚴格的再現性和敏感性驗證。
事實上讓皮膚曝曬陽光以合成維生素D,是公認為對大部分人完美且足夠的方式;但對老年人和很少曝曬陽光的人,常常並未能達到此要求。日常生活中使用防曬品者適量曝曬陽光,並不會影響維生素D的生合成。若病患被發現已發生有維生素D不足情況時,應給予口服維生素D補充劑,不建議只曝曬陽光或使用人為的紫外線照射來改善。
如何在曝曬陽光和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之間得到平衡呢?2013年3月的PLoS One 期刊中,澳洲學者Pittaway JK等指出,要維持適量維生素D,須有陽光時就曬太陽,沒有陽光時就攝食維生素D補充劑。
研究針對91位居住在澳洲塔斯馬尼亞島的年紀介於60~85歲的老年居民,分析13個月期間的四季及追加到次年冬天的血清中維生素D變化。結果發現,血清25(OH)D濃度與陽光中紫外線B變化清況一致,但會延後8~10週出現。血清25(OH)D濃度與下列因子呈正相關:夏季的陽光紫外線B量(平均濃度15.9 nmol/L)和維生素D的補充劑使用(每天服用600 IU者平均濃度為10.2 nmol/L;每天服用800 IU者平均濃度為21.0 nmol/L)。
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的居民,其血清25(OH)D濃度的季節性變化會變小。參與研究的居民在結束研究後,最常見的行為改變為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他們在研究結束後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達800 IU/天者,多達研究期間的7倍,服用者的血清25(OH)D濃度比未服用者高出達30.1 nmol/L。可見老人要整年都維持足量的維生素D,最佳方法為在夏季曝曬陽光,而在其他季節攝取維生素D補充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