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騎機車有 5、60 年的歷史了,他最愛在上午 10 點時載著太太去菜市場買菜,太太進老街去逛時,他就在外頭和一些老朋友坐在路旁天南地北的,1 個小時後二老再一起回家。
有一次太太提了菜出來,卻找不到他,問了一下周圍的人,他們說他騎走了,沒說去哪,走回家去後也沒看到人,結果到了2、3 點他才回來,問他到底去哪裡了,他一直不說話,到晚上他才說,自己今天上午不知怎麼了,腦子亂成一團,騎車時竟忘了自己要去哪裡,想回家但一直想不起來家在哪裡,後來是停下來在路旁坐很久後,等這種紛亂的感覺慢慢消退,他才想起回家的路。他問太太,我是不是變癡呆了?
他們想起常看到報上說有老人走失的事,但那是走路,「我都還可騎機車,應該不一樣吧?」二人這樣猜想著,覺得情況應不同,二人互相安慰一番,反正都是快 80 的人了,夠本了。
但有了這次的經驗,王先生變得不太敢騎車了,他怕再出現那種不知要去哪的迷失的感覺,太太也覺得年紀大了反應不及過去,不管是撞到人或是被撞到都不好,反正菜市場很近,走一下當作運動也不錯。
不騎車了,但王先生的症狀沒有就此消失,他會忽然忘記身在何處,忘東忘西的情況已不能單純以「老了」來解釋了,如會忘了吃過飯或洗過澡,做到一半的事丟著就完全忘了,一天到晚在找他的手錶和眼鏡,王太太被他煩得不得了,帶他去看住家附近的診所,醫師看了後跟他們說,八九不離十,這就是老人失智,沒辦法治好,而且會愈來愈嚴重,叫太太要有心理準備。
喪失方向感是早期失智的症狀
失智者開車或騎車的能力,常常是病人自覺害怕而停止的,某種程度而言這是值得慶幸的,因他們不但可能傷到自己,也會害到別人。這些都是在失智早期才會出現的症狀,他們感覺到自己能力下降,有迷失感,到了中晚期,這些自覺也會消失,所以才會有走失的情形。
防止失智者走失,最保險的方法當然是不讓他們出門,隨時有人跟著,24 小時全天候監控等等,但這在實務上是很困難的,就算在安養院中都還有病人走失的例子,所以,設法讓病人隨著帶著可以辨識身分的證件,或是寫一下聯絡電話,註明他的病情等,一旦走失時才用得上。
這是否意味著失智者最好整天都待在家裡?反正他們什麼都忘記了,在哪裡都一樣,是嗎?也對也不對。
一成不變的生活最讓他們感到安心確實,末期的失智者多半沒有行動能力了,但早中期的病人,記憶是片斷的,他們還有外出能力,雖然他們對陌生的環境會有畏懼感,但只要有人帶著,病人多半還是會喜歡外出走走散散心。不過,家還是最讓他們放心安心的地方,這是不容置疑的。
至於合適病人外出之處,只要照顧者覺得可以安全的多半就可以,但時間最好不要太長,尤其是每天換旅館的旅行,會使得病人對空間的認知更為紊亂;而若是太遠、會過時區的遠方國家,會讓病人本來就早晚不分的時間觀念更加錯亂,所以都宜避免。
黃小姐每年都會帶媽媽出國一趟,她說主要是讓自己散散心,「我媽媽其實去哪都一樣」。黃媽媽已 85 歲了,3 年前診斷出失智病,她是主要的照顧人,每年 3、4 月時她都會帶著媽媽一起去日本玩,5 天的行程不算長,但每次回來媽媽都不記得自己曾去日本旅行的事,但無所謂,「我把我們一起拍的照片放給媽媽看時,她每次都會很高興,這就值得了。」
如何讓失智者的日子不要過得太單調,是很多照顧者頭痛的課題,但其實病人不在意單調,反而過多變化的生活會讓他們無所適從,我們看來「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他們會覺得「安全」。雖然他們偶而會抱怨家人「都不帶我出門」,但其實這多半只是嘴巴上說說,不必過於當真。
沖洗成冊的照片是最好的禮物
所以,「避免單調」往往是照顧者自己的想法,而照顧者想在一成不變的日子中增加一些變化,是可以理解的,外出旅行可說是一種理想的方式,如果經濟和時間都允許,搭郵輪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郵輪本來就是合適年紀大的人的一種旅遊型態,而每天都住在船上,不必天天換不同的旅館,對病人而言減少刺激,相對就減少了照顧者的負擔。可惜目前臺灣可選擇的遊輪仍少,必須到鄰近國家上船,這是照顧人規畫時要考慮的。
失智者記憶短暫,出外或是在家,發生過的事很快就忘了,而且現代人使用數位相機,會把照片沖洗出來的已不多,但對病人而言,照片是他們唯一可以看到自己去過哪些地方、和什麼人在一起的證據,所以,除了拍照、留存之外,將照片沖洗成冊,讓失智者隨時可以取出翻閱,就是送給病人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