痣,在中國傳統文化是命理學的一項重要指標,根據痣的位置、色澤可以預測一個人的個性及命運。
由皮膚醫學觀點,痣的正確醫學名稱為黑色素細胞母斑或痣細胞母斑,是最常見的皮膚良性腫瘤;除此之外,痣更被視為惡性黑色素細胞癌的危險因子或前趨病灶,並需和其他良性皮膚腫瘤或皮膚癌做鑑別區分。
大多數人更關心痣對美觀帶來的影響,臉上的痣常予人臉不乾淨的感覺,甚至有人形容像一隻揮不去的蒼蠅駐留在皮膚上,但痣有時又是性感的象徵,像瑪麗蓮夢露、辛蒂克勞馥唇周的痣,令人增添無限魅力。因此痣不僅在醫學上,更有社會心理層面上的意義。
幾乎每個人皮膚上都有痣,有的人甚至在口唇黏膜、眼結膜、生殖器上都可觀察到痣。根據統計,出生1 個月內的新生兒,有百分之一可找到痣,痣的出現會自孩童期逐漸增加,至青春期到達高峰,成年之後仍可能有新的痣產生,中老年後痣則可能逐漸變淡或消失。
痣的生成原因
痣是如何發生的?痣的發生原因和日曬、白皙膚色及遺傳有關。由歐洲白種人的統計,30 歲左右平均每人約有 30~40 顆痣,亞洲黃種人痣的數目較少,約只有白種人的三分之一。痣的大小數目也會受到生理狀況影響,如懷孕時痣會有變大或增加的現象。
痣是由皮膚表皮基底層的黑色素細胞衍生而來,臨床表現有好幾種型態,可以是完全平坦、或平坦病灶但中央略為突起、乳突狀、圓頂狀或上寬下窄之梗狀病灶。越凸的病灶反而可能越不含黑色素,呈現膚色或紅色。
醫學上常依照痣細胞在皮膚分佈的深淺,把痣細胞母斑分為三種:
1.接合部痣細胞母斑,痣細胞只侷限在表皮最下面的基底層,病灶平坦最容易去除
2.複合部痣細胞母斑,痣細胞分布在表皮及真皮層
3.真皮內痣細胞母斑,痣細胞只座落於真皮層,黑色素會漸漸脫失,後二者多是突起的丘疹病灶
(封面圖片來源:Stuck in Customs via photopin cc)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