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NEWS

談媒體販賣食品恐慌

這陣子,只要一打開電視,就會覺得臺灣沒東西可吃了,不知道什麼食品才是安全的?臺灣號稱美食王國,如今落得如此難堪局面,真是讓人難過。

電視媒體在販賣食品恐慌搏收視率,大家可真是要仔細思考,不必自己嚇自己,才不會落入全民恐慌的旋渦,我們真的是毒食品充斥嗎?並不是。以棉籽油事件來說,主要是不肖商人以便宜的棉籽油混充高價油,是涉及「標示不實」的詐欺案件,胖達人麵包事件也類似。

這事傷害了臺灣民眾的荷包和信心,依食品衛生管理法第 28 條規定,「標示不實」可處 4~20 萬元;「攙偽或假冒」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併科 800 萬元以下罰金;如未獲起訴,最高得處 1,500 萬元罰鍰,或於所得利益範圍予以重罰。

世界各國如新加坡、日本、加拿大及美國都准用棉籽油供食品用途,在美國市場排名第三的棉籽油約佔美國油脂市場5~6%,其中約5成用做沙拉或烹飪油,3成用於焙烤或油炸油,1 成用在人造奶油或其他用途。

但是為何臺灣不肖廠商黑心騙錢,以低價的棉籽油混充高價油卻掀起如此大風波?一方面是食用油天天要吃,另一方面與臺灣媒體嗜血炒作有關。

臺灣民眾很怪,平時報導提醒注意飲食安全,新聞不嚇人就沒人注意,因此電視台遇事常以恐慌手法處理,就是想要吸晴,喚起大家注意。但是一嚇人,觀眾又會被嚇到歇斯底里,出現集體莫名恐慌情緒,激動到沒法理性溝通。

還有,平時電視新聞很愛報導便宜又大碗的食品店家,只要某家廠商貴個 5 元或 10 元,就大加撻伐,現在出了問題才報導店家的說法,「賠本生意沒人做,食品基本售價不能低於某價位,否則就有不實或攙假情形」。

但就是很多人愛貪便宜,媒體也鼓勵大家揀便宜,因此超市或大賣場充斥很多的假臺灣米、假蜂蜜、假酒、假油、假天然麵包等劣等食品,米酒沒米、葡萄酒沒葡萄、蜂蜜沒蜂蜜,並非食品有毐,只是大眾會如此震驚, 顯然政府應更有作為,訂定標準,標示實品含量多少百分比,就像調味果汁一樣,大家一目了然,就會減少商人的投機空間了。 

(封面圖片來源:USDAgov via photopin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