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食症候群(Night Eating Syndrome)是一種飲食失調症,有此症狀的人會在半夜裡醒來,要進食才能再度睡著,長期下來因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容易有肥胖問題。過往醫師常將此症狀歸咎於壓力大、情緒不穩定與焦慮不安,但最近研究發現,此症狀與基因有關。
美國索爾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 in La Jolla)的研究人員將人類兩對基因(PER1 和 PER2)植入老鼠身上,這兩對基因曾證實與睡眠干擾有關,結果發現,當 PER2 有缺陷,老鼠睡眠的時間會提早,當 PER1 出現突變,老鼠在睡眠中會想要吃東西。
為了研究 PER1 是否為肥胖的關鍵因子,研究人員限制小鼠的食物攝取量,並只在正餐時間供應,結果發現,PER1 被關閉的小鼠,體重並沒有增加,十週的實驗下來,這些小鼠體重與一般正常的小鼠一樣,這意味常見於夜食症候群患者體重過重的問題,並非是代謝的問題,而是吃飯的時間差異。
研究人員認為,一般正常情況 PER1 和 PER2 保持同步,同時開啟與關閉,讓睡眠與飲食的週期一致,但若 PER1 出現突變,整個週期變得混亂,最終導致晚上會有想吃東西的欲望。
研究人員表示,大約有 1~2%的人有夜食症候群的問題,加上吃的東西往往熱量高又不健康,導致患者體重增加。研究人員龐達(Satchidananda Panda)表示,這項研究將引發如何調控週期的問題。
(首圖來源:Bruce Tuten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