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衛生環境良好,造就四十歲以下民眾籠罩在 A 型肝炎陰影中。疾病管制署宣告台灣發生 A 型肝炎群聚感染事件,19 名遍布全台的民眾經確診受到同一來源感染,經研判為生食海鮮造成,疾管署表示海鮮還是應熟食,烹煮也有技巧確認是否熟透,同時四十歲以下民眾建議自費接種疫苗,可保終生有效。
案例遍佈全台 最有可能生海鮮造成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根據署內監測資料自 2013 年五月就有密集 A 型肝炎感染案例發生,而今年 10 月到 11 月,則發生了 30 例,隨即透過傳統的疫情調查,結合對病毒樣本的基因定序追蹤感染的來源。疾管署防疫醫師陳婉青指出,30 人中有 23 人驗出病毒存在,其中又有 19 人的病毒,經過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培哲協助基因定序後,確認是同一型病毒株,代表感染源是相同的。另外 7 人雖然沒有驗出病毒,但有驗出抗體存在,代表之前已經被 A 肝病毒感染過。
雖然透過基因定序確認是同一感染源,但疾管署長郭旭崧表示,案例遍佈全台,且時間已久,無法追查出源頭,以及是哪些餐廳感染。他解釋,A 型肝炎主要透過飲食傳染,潛伏期 15 到 50 天,在這之後發病,病患已經很難回億起是在哪裡吃下食物,也很難追蹤是哪些餐廳供應這些食材,就算能找到,同一批食材也已吃下肚或處理完畢。
▲很多人貝類海鮮會生吃或半生不熟時吃,但煮熟才能避免病菌感染。
生海鮮病原不止 A 肝
由於透過詳細的疫情調查,疾管署研判最有可能的情形是吃了半生不熟的海鮮而被感染。中研院士陳培哲說,年紀愈小感染病毒問題不大,既有抗體終生有效,症狀也很輕微,但年輕人感染就會有黃疸及尿液顏色混雜,年紀愈大病情愈嚴重,像這次 30 人中就有 25 人住院。由於 A 肝是透過食物或飲水傳染,環境衛生做得好不好影響很大。台灣與歐美國家一樣,因為環境衛生較好,民眾從小時候就少有機會感染到 A 肝病毒,在年紀最小的時候缺少了獲得抗體的機會,等到年紀較長才被感染,尤其合併 B 型、C 型、酒精型肝炎反而更危險,猛爆型肝炎而導致死亡率會提升。目前 50 歲以上民眾約八成都有抗體,65 歲以上九成五都有抗體,但 40 歲以下民眾不到一成有抗體。
蠔類(牡蠣)、蛤蜊及文蛤等貝類水產品,具有濃縮水中病原物質的特性,陳婉青表示,貝類水產品建議烹煮至殼開啟後3至5分鐘再食用,這是因為雖然煮到開殼,但僅是靠外面的部份溫度達到 85 至 90 度的標準,中心溫度還在 70 度以下,因此需要多一點時間才能消滅病毒。食品藥物管理署並推廣「新手分高低」調理食物原則:食材買新鮮、手部洗淨再料理、生熟食分開處理、料理高溫達 70 度以上、保存時低溫 7 度以下。
此外民眾可以接種疫苗有效預防 A 型肝炎,自費接種 2 劑疫苗,中間間隔六到十二個月,費用大致在 2,400 至 2,800 元間,不過陳培哲強調,不要因為有了抗體就一直吃生的海鮮,因為除了 A 肝病毒還有其他的病原存在,例如諾羅病毒等,還是不能大意。相關資訊請參閱疾管署 A 型肝炎專頁,或撥打免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首圖來源:© Riou/SoFood/Corb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