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NEWS

你在挖耳垢嗎?耳垢十大迷思Q&A

小美每天洗完澡最享受的一件事情就是拿棉花棒清耳垢,然而有一天,她突然感覺耳朵腫癢不堪,就醫後才發現耳道破皮,再加上黴菌感染,引起外耳道發炎,因而腫痛不已,究其原因才明白原來是小美力道過於用力,傷到外耳道皮膚,因而導致發炎。又如小高,他左耳劇痛,耳朵出現耳鳴,伴隨「嗡嗡嗡」聲響,之後就聽不太到聲音,就醫後醫師告訴他,原來是耳垢堆積太多,醫師利用耳滴劑將小高的耳垢軟化後,才順利將長年累積的耳垢挖除,他聽到「啵」聲後,左耳痛感才終於消除,也順利能聽到聲音。

看到這邊,相信許多人都有個疑問:「那到底該不該自行挖耳垢呢?」因為自行清理耳垢,可能會有外耳道發炎的危機;不清又怕耳垢越滾越大顆,恐會影響日後的聽力。對此,亞東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鄭博文表示,其實大部分的人不需勞費心力清理,因為耳垢有自我清潔及保護耳朵的功能,只是少數比較容易發生耳垢栓塞的人,或者利用不正確方式掏耳垢造成耳朵不適的民眾,就必須請教耳鼻喉科醫師!

1. 耳垢是什麼? 

鄭博文醫師說明,耳垢的學名為耵聹,也就是俗稱的耳屎,它的組成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皮膚死掉的角質細胞自然脫落,二是外耳道腺體(皮脂腺及耳蠟腺)的分泌物。其中,皮脂腺分泌的皮脂主要成分是酸類物質,具有抗菌和防水的特性,而耳蠟腺分泌的物質是乳狀,與空氣接觸後,呈黃褐色的黏性物質。所以,耳道上自然脫落的角質層,加上外耳道腺體的分泌物混和後,便成為大家所知的略帶黃色的「耳垢」。

耳垢有什麼功能呢?可別以為耳垢僅是一無是處的排泄物!鄭博文醫師說,耳垢有 2 種重要功能:一是保護耳朵;二是有殺菌效果。耳垢位於外耳道的毛髮及表皮上,目的是用來抵擋外來細菌、黴菌、灰塵,甚至是蟲子等外來物質的干擾,讓外來物質不至於進入耳道深處;此外,因為它的成份是酵素及脂肪酸的混和,呈微酸性(pH值為 6.1),研究證實有抗菌、抗黴菌的效果。

2. 耳垢若不清理,會滿出來嗎?

鄭博文醫師回答:「大部分的耳垢不需要清潔。」因為外耳道有神奇的「自動清潔」的功能,耳垢自清功能有點類似輸送帶理論,耳朵為了避免在有限的空間內,堆積過多的碎屑,影響聽力功能,於是便發展出一套自清功能,讓耳垢可以朝單方向,往外慢慢輸送出去。

那麼耳垢是如何被輸送出去的?鄭博文醫師解釋,因為死去的老舊角質層被新生的角質細胞取代,於是死去的角質便逐漸被「推」出來;加上人在咀嚼食物時,下顎關節運動時,也會在外耳道形成一股往外擠推的力量,兩種力量雙管齊下,讓耳垢慢慢被推出去。由此可見,外耳道已有一套精密的自清作用,一般人實在不需要多此一舉干擾耳垢自有的旅程,否則可能會因為清潔不當,妨礙耳道自清功能,造成耳道感染或耳膜的傷害

3. 有些人洗完澡習慣用棉花棒清耳垢,這是正確的嗎?

棉花棒的功用應為吸乾耳朵裡的水,而不是清耳垢。」鄭博文醫師解釋,棉花棒的形狀本來就不適合掏耳垢,很多民眾習慣用棉花棒掏耳垢,此舉容易將耳垢推得更深,造成耳垢堆積成硬塊、阻塞耳道。臨床上,常發現到耳垢出現在外耳道更深層的位置,甚至有些耳垢還沾上棉花屑,這代表著:「這些出現在比耳垢分泌處還深層的耳垢,無疑都是被棉花棒推到深處的!」其實不只是棉花棒,其他像是髮夾、挖耳棒、小指頭等任何被用在掏耳垢的器具,都可能將耳垢推擠到更深處。

這樣的情況會造成如何的影響?鄭博文醫師說明,如果耳垢一直堆積在靠近耳膜的深處,日積月累下來會造成耳垢栓塞,除了影響聽力外,耳朵也會產生脹痛感,甚至伴隨頭暈的現象。此外,若使用品質較劣質的棉花棒,棉花棒頭不小心卡在耳道裡,影響耳道自清的功能,嚴重還可能因為使用力度太大,刮傷耳道或戳破耳膜,造成外耳道感染發炎或耳膜的傷害,千萬不可不慎!

4. 什麼情況下一定要清耳垢?

雖然一般人不需要特別清理耳垢,但某些人因生理構造或疾病因素,如:(1)耳垢過多影響聽力;(2)耳垢過多讓耳朵癢、痛、悶塞感;(3)欲檢查耳膜或外耳道時,卻被耳垢遮蔽住檢查的視線;(4)耳洞狹小等問題,才需要就醫請醫師清耳垢!其中,耳垢栓塞多半因為時間過久,耳垢已然相當硬,一般醫師會使用軟化耳垢的溶劑,如:嬰兒油、礦物油、耳滴劑等,使耳垢軟化後,再予以清除。

綜合以上所述,鄭博文醫師再次提醒,對大部份人而言,耳垢是一種不需勞駕清理的東西,至於少數人容易發生耳垢栓塞或其他問題的人,則必須定期接受耳鼻喉科醫師的檢查。

5.偶爾自行清耳垢,正確的方式是什麼?

不管你是基於什麼原因想自行清耳垢,鄭博文醫師再次提醒,耳垢有自清的功能,一般不需要特別清理,但如果真的忍不住想清耳垢的話,鄭博文建議盡量使用柔軟的器具清除;此外,不建議自己動手清,因為看不到自己的耳洞,並要小心不要挖得太深、太用力,以免挖破耳膜或皮膚,而且要避免與别人共用器具。

若請別人代勞的話,最普遍的情形是家長替自己的孩子清潔耳垢,鄭博文醫師建議,此時以不碰觸到外耳道皮膚為主,也就是說,清耳垢時不要直接與皮膚接觸,以免傷及耳道皮膚,最好是用夾子夾出來。此外,鄭博文醫師提醒,千萬不要與他人共用掏耳棒,以免造成黴菌或細菌互相傳染的情況。而若耳垢已經變硬,不好清潔時,則可以適時地使用礦物油、嬰兒油、耳滴劑等,有助耳垢的軟化,方便使用器具移除耳垢。

還有一種方法是耳道灌洗法,簡單來講,耳道灌洗法就是沿著耳壁將水慢慢注入耳道中,然後轉頭讓水自然流出,過程需要重複數次,水溫不宜太高,約與體溫相近即可,但要注意,沖洗完後,應使用毛巾或棉花棒吸乾,以免耳朵滋生黴菌,若耳垢仍然沖洗不出來時,建議尋找耳鼻喉科醫師的幫助。

(圖片來源:geckoam via photopin cc

6. 經常挖耳垢,會怎樣?

若經常刮除耳垢,對耳朵會有怎樣的影響呢?鄭博文醫師表示,除了會讓耳道失去保護及抗菌的作用、耳道受傷感染外,也容易將耳垢往深處推,造成耳垢栓塞的風險。

  1. 耳道失去保護及抗菌的作用:耳垢是耳朵的自然屏障層,有保護及抗菌的作用,若經常將耳垢清乾淨,會讓耳道經常暴露在潮濕、細菌、黴菌的環境下,容易引起耳道的感染。
  2. 耳道受傷感染:使用工具刮除耳垢時,若力道過於用力,或者不小心因外力碰撞,都有可能會造成耳道受傷或耳膜受損的狀況。
  3. 將耳垢推向更深處:若使用錯誤方式挖除耳垢(如棉花棒、手指頭等),都可能將耳垢推向耳道深部,導致耳垢堆積,反而更不易排出。

7. 為什麼有些人耳垢是濕的,有些人是乾的?

耳垢可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一種為「乾型」;另一種為「濕型」。鄭博文醫師說,這是遺傳基因造成的,東方人種多半屬於乾型耳垢,顏色多半為淺褐或淺黃,質地摸起來乾而易裂;濕型耳垢大部分出現在西方人,尤其是歐洲人及黑人,耳垢顏色接近棕黑色,質地濕而黏。其中,濕型耳垢的人,也容易與腋下狐臭的發生率有較高的關聯性,推測是與體內的腺體的功能相關。

8. 為什麼掏耳垢會喉嚨發癢,甚至會引起咳嗽?

鄭博文醫師解釋,這是人體的正常的神經反射。因為人體的第十對腦神經(稱為迷走神經)分佈極廣,它不僅分支管理喉頭黏膜傳來的感覺,而且還延伸到外耳道,當刺激神經的任何一根分支時,同時就有可能牽動其他部分。所以有些人掏耳朵時,由於刺激了耳道皮膚內的迷走神經的細小分支,大腦一時錯誤地認為迷走神經的其他分支也受到了刺激,如此才使人感覺到喉嚨在刺刺癢癢的。

9. 耳朵進水怎麼辦?

想必很多人都遇過洗澡或游泳時,耳朵不小心進水的情況,造成的耳道悶塞感讓人很不舒服。鄭博文醫師說,耳朵若不小心進水,頭可以輕擺一邊,讓水分自然從耳道流出,或利用棉花棒輕微擦拭耳道口吸乾水分,切勿太深入;此外,鄭博文醫師推薦,利用吹風機吹乾耳道的水分是最安全的作法,作法是︰將吹風機靠近耳道口約 30 公分處,轉為弱風模式將耳朵吹乾。

10. 蟲子跑進耳朵,需要就醫嗎?

很多人有蟲子跑進耳朵的經驗,如果只是嗡嗡作響或發癢倒也還好,最怕的是被蟲子咬,當下的疼痛真的讓人難以忍受。鄭博文醫師說,蟲子入侵耳朵不要緊張,有兩個簡單的方法可以自救!

  1. 在黑暗處用手電筒照耳內:昆蟲都有趨光性,如果發現蟲子跑進耳朵,就到黑暗處,拿著手電筒使其光線照進耳內,小蟲子就會自己跑出來。切忌使用鑷子或其他器具挖取,除了可能使耳朵受傷外,還可能將蟲子推往耳朵更深處。
  2. 滴油進耳內:利用沙拉油、甘油等油類液體,倒進耳道直到滿出耳道為止,目的是為了讓蟲子死亡,以免咬傷耳道皮膚,待蟲子死亡後,再請耳鼻喉科醫師取出即可。若以上方法無效時,應儘速就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