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NEWS

樂在工作 「過勞」不再

姚先生, 44 歲,已婚,育有一子一女。平常不抽煙也不喝酒,並無規律的運動習慣,現職為某海外貨運公司之副廠長,他本身從事此工作已經 10 年。自從一年前升任為副廠長後,工作壓力與日俱增,為了確保接單與出貨順利,他每天都到工廠巡視,甚至親自參與現場作業。平均一週工作 7 天,每天工作 12 小時,幾乎很少休息、也沒有休閒活動。先前並無嚴重的器官疾病,但在接任副廠長職位半年之後,他陸續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失眠、四肢關節疼痛、肩頸酸痛、疲勞與倦怠感…等症狀。

他過勞了嗎?需要保養了嗎?又該如何保養?

 

超時工作促發腦心血管疾病

先前我們談過,「過勞」在醫學上的正確說法應是「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它其實不是一種特定疾病,指的是由職業危害(尤其指超時工作)為主要致病因素或促發因素所造成的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共含 11 種診斷性疾病:腦出血、腦梗塞、蜘蛛膜下腔出血、高血壓性腦病變、心肌梗塞、急性心臟衰竭、主動脈剝離、狹心症、嚴重心律不整、心臟停止、心因性猝死等。想要談過勞,則必須從腦心血管疾病了解起。

腦心血管疾病致病原因複雜,可能由幾種病因所引起。工作者罹患腦血管及心臟疾病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乃是自身原本就已患有此類疾病;其他可能的促發因子則包括外傷、老化、飲食、飲酒、抽菸、氣溫、運動、藥物作用及工作負荷等等。

一般而言,工作性質並非是直接造成腦心血管疾病的要因。工作對於心血管疾病的貢獻度,不同研究單位有不同的推估,國際間認定大約為 5%-23% 之間。由於影響的因子眾多,此類疾病是一種所謂「個人疾病惡化型」的疾病,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病況惡化的危險性就相當高。但是,如果是工作負荷造成既有的或新生的腦心血管疾病明顯惡化時,將可認定為「過勞」、「過勞死」。

 

常見的工作危害因子

進一步來看,過勞死與工作負荷息息相關。常見的工作危害因子包括工作不規則、工作時間長、經常出差、輪班或夜班、不利的工作環境(異常溫度環境、噪音、時差)、不願從事的工作及伴隨精神緊張的工作(責任密集、工作轉換)、工作步調快、工作負荷高、工作掌控權及決策影響力小…等。

此外,伴隨工作負荷過重所衍生出來的問題,諸如睡眠障礙、休息時間不足、運動不規律、飲食習慣不良、過度喝酒、抽菸、居家生活受干擾、疏於醫療保健等等,均會導致疲勞累積,因而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危險度。

簡言之,若是工作者本身已經存在有腦心血管疾病,即是過勞的高危險族群,尤其需要注重平日的保養。就算並非腦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仍應注意工作的危害因子以及因為工作壓力所衍生出來的健康問題,因為一旦出現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症狀時,經常會造成莫大的遺憾。

現在來看看姚先生這個案例,如果要知道他是否已達過勞的狀態,應請心臟科或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生理檢查,以確定其心臟、腦、血管的情形,以及工作負荷的狀況。

然而,無論是否達過勞程度,姚先生的身心不適狀態,已然是一個警訊,該受到相當的重視並作適當的因應。但面對工作過度負荷或長期疲勞的現象,我們該如何的因應呢?

﹝圖片來源: demandaj via photopin cc

怎樣減緩過勞發生?

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提升壓力因應技巧以及確實調整工作內容與時間,皆有助於減緩過勞發生。健康生活型態主要包括良好的飲食與運動習慣、充足的睡眠與戶外休閒活動、適當的社會人際網絡等都有助於身心的舒展。

面對工作壓力時,訓練個人的工作能力、放鬆訓練、改變思考方式與態度觀念、加強時間管理,以至於情緒管理等多層面的分析與學習改進,皆是有效的壓力因應技巧,亦能使受高工作壓力壓迫的身心症狀獲得緩解。以下就其中數項實質技巧作簡略說明。

放鬆訓練:這是傳統、並且容易學習的壓力因應方式。尤其對於容易緊張、焦慮的人,放鬆訓練可以有效快速改善其肌肉緊繃、呼吸急促的現象。近期研究也發現雖然放鬆訓練對於情緒困擾的直接改善有限,但應用於職場健康促進時,對於職場上患有高血壓的工作族群,在穩定血壓上有實質的助益。

此外,放鬆訓練也可協助在高壓力下的個體,減少浪費身心資源於沒有效能的反應上,而更有效地將資源運用在問題的解決上。放鬆訓練有許多方式可以達成,主要分為兩大類:漸進式放鬆以及冥想放鬆。前者是利用緊繃和肌肉放鬆的交替練習,以及配合深度、規律的呼吸,達到肌肉放鬆的狀態。後者可利用想像、視覺刺激(搭配CD、音樂)或聽覺刺激(可搭配圖片、色彩)以達到深度放鬆的程度。

不論何種方式,通常也配合著身體掃描,以確定全身都是放鬆的;若發現哪部分仍呈現緊張狀態,則再加強局部放鬆。

至於哪一種方式最有效?乃與個人的習慣、喜好有關。評估自己喜歡哪一種方式,並且有耐性的訓練自己,通常須歷經一、二個月的自我訓練,始能養成習慣,達到最大效果。爾後,當在緊張、慌亂、或煩躁之時,只要給自己一個小小的暗示,就能快速的達到放鬆的狀態。

認知行為改變策略:認知行為改變策略被公認是改善情緒狀態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來,有相當大量的研究證實其成效。認知行為改變策略的基本假設是認為情緒困擾來自於認知功能障礙,因此藉著挑戰不合理或扭曲的認知,來促成情感和行為的改變。就如一位哲學家所說「人並不是被某個事件所困擾,而是被自己對這個事件的看法所困擾」,所以改變看法,就改變了心情。

當情緒困擾出現時,觀察、注意當下的想法或念頭,檢視這些想法的真確性、邏輯性,並駁斥不合理的想法,以適當的思考來取代不恰當的思考,便可以產生新的感受。另外,也加入許多行為治療的方法,例如逐步養成法、善加利用獎勵懲罰原則,以協助自己達成設定的目標。

時間管理:多數的工作壓力與時間的緊迫有關。若不能做好自動的時間管理,最好能事先排好時間表,並依表行事,以利整體時間的規劃及運用。時間表的排定最好能以工作的重要性、急迫性作為依據,可分為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緊急及不重要—不緊急四大類。

重要且緊急的,最容易引發高壓力反應,應最優先處理。但平時則須安排最多時間來完成重要—不緊急的事項,能適時完成這類事項,較不會讓它逐漸變成重要又緊急的狀態,引發不必要的壓力。不重要—緊急之事則利用空檔時間快速完成;不重要—不緊急類型則可不必費心理會。處理重要工作時,每次只做一件事,用專注的態度規劃好處理流程,才得以發揮最大效能。

處理壓力源:上述幾種方法都是調整個人的狀態來面對壓力,但對於壓力源是沒有任何直接的改變,此策略乃是問題解決取向,在個人作了最大努力的同時,工作高負荷仍持續存在,可思考並應用此策略。

處理壓力源是指正視壓力的來源,詳細分析其因果脈絡,注意每個環節的影響,試圖找出可能的解決方案,提供公司善意的建議,並作不斷的溝通。

﹝圖片來源:Lisa Brewster via photopin cc

 

懷疑過勞可就近尋求過勞門診協助

員工的健康是公司財富的基礎,雇主也應善盡責任,照顧好員工的健康及注意其工作負荷。協助作適度的調整,可避免不必要的勞資糾紛、無謂的賠償或官司訴訟。工作者如果懷疑有過勞問題可就近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由於近年來過勞死案件頻傳,為響應勞委會政策,國內九大職業傷病防治中心(台大、北醫、林口長庚、中國醫、中山醫、彰基、成大醫院、高醫及慈濟各醫院)均陸續開設「過勞門診」。過勞高風險勞工可到「過勞門診」由職業病醫師提供相關症狀診治、健康風險評估及過勞預防建議。

為了你我的健康,自己做好保養、提升因應的策略、與公司保持良好的溝通管道,皆有利於我們樂在工作,過勞不再!

 

(封面圖片來源:Lisa Brewster via photopin cc

延伸閱讀